大江东|上海“学霸”加持云南职教,大公司热招山里娃

季觉苏

2020年09月01日09:11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0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在上海对口协作的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好几家企业预定了,华为、科大讯飞、丰田、奔驰……招人的企业来头都不小,这里的学生为何格外受青睐?

一系列变化可以从2018年学院承接的一个来自上海的项目说起: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云南省示范基地,也称作云南同济中德学院,这个集多方智慧孵化出的试验项目,以云南交职院为基地,将来自上海乃至德国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向整个云南辐射。

沪滇情缘,根深叶茂。从2018年起,上海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云南省扶贫就业。云南同济中德学院每年的专项经费是2000万元,占比不算大,却从中看到上海援滇的匠心独运:通过职业教育,提供优质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今夏,大江东工作室实地探访了云南交职院,暑假里,东妹与当时相识的老师和学生们保持联系,他们都忙着学院发展和职业规划。在这里,学生一入学,就奔着一份好工作,从上课第一天就时刻准备着。大江东工作室选择这个点,就是好奇:拥有德国和上海两个“学霸”加持,云南山里娃能走通奔向“大厂”的路吗?

今年6月,云南交职院某节泰语课堂,学生们正在认真听课。季觉苏摄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8月的昆明,骄阳似火,云南交职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毕业班的杨本烊,正在闷热的轿车里练习倒车入库。开学后他有望拿到驾照,“早点学会开车,就多了一项技能。”21岁的小杨笑说,扬着一张晒得黑里透红的脸。

他来自云南大理州一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加上父母和妹妹,4口人的全部收入来源,就是自家山地种的核桃和花椒。

民办职教学费不菲。2年前,杨爸爸咬了咬牙,坚持送儿子去昆明念了这个“高大上”的专业,每年学费8000元。好在可申请助学贷款,毕业2年后才开始有利息。杨本烊也争气,申请到了每学年3500元的助学金,加上做助教每月400元收入,来昆明后基本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

“考驾照费用超过5000块,以前想都不敢想。”杨本烊告诉东妹,正值暑假,学校的驾校面向卡户减免部分学费,但其他费用加起来也得大一千,“我爸说,一定要学,他会想办法”。在云南交职院,大量学生毕业即有驾照。

8月,小杨同学很忙。除了上驾校,也奔波于昆明各类数字媒体公司面试。3年制专科,按学校规定,第三年即安排校外实习。“辅导员在班级群发了很多实习机会,但我更想自己找,我的成绩能胜任薪资更高的岗位。”他自信满满。

在校2年“订单式”培养,他累积了不少拿得出手的作品。班主任曹琦说:“各级政府都在建融媒体中心,市级和县级新媒体人才缺口很大。我们的学生,视频剪辑、UI设计、H5制作,玩得溜溜的。毕业之前就被抢着预定了,有些学生月收入五六千元呢!”

传媒班正在演播室实训。

在云南交职院,类似的“订单式”班级很多。单是汽车,就细分了“丰田班”“奔驰班”“福特班”。每班每学期仅招30到50人,与企业深度合作、精准培养。毕业即就业,招生即招工,这些令人羡慕的待遇,每年夏天都如期上演。

东妹注意到,云南同济中德学院还是一个精准扶贫项目。2019年学院招生3000多人,其中有100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该学院整体在校生中,卡户比例达18%,学校评定的低收入家庭占39%,云南25个少数民族全包括了,农村生源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显得更为重要。

高层重视,民间活跃

“上午在课堂,下午在工厂”,招生即招工,产学深度融合,国家立法有保障……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多国家效仿。

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应运而生,“深化职业教育合作”成为文化和社会领域框架下的重要一条。2015年,默克尔总理再次访华,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经验,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成为社会风尚。双方合作进一步加强。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规划。

2015年,李克强与默克尔共同考察安徽合肥学院。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高层很重视,民间也很活跃。同济大学一直是中德合作“尖子生”,依托于两国职教合作大背景,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于2016年成立。因为云南交职院职业教育在该省名列前茅,2018年,当同济大学打算在云南寻找职业教育帮扶“点位”时,便看中其“带头效应”。

交通专业学生参与桥梁荷载检测。

同年2月,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在此成立云南省示范基地。第一年便招收了信息类三个专业五个方向共199名学生。杨本烊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沪滇扶贫协作深化,同济大学又与云南省教育厅签订《关于推进云南省“职教改革助力脱贫攻坚”合作备忘录》,云南交职院作为平台学院,担纲将类似模式向其他学院辐射和引领,也是上海对口帮扶项目资金的责任主体。

这一年,上海对口帮扶云南同济中德学院的2000万资金到账,今年又有2000万元“在路上”。这笔钱怎么花?不能光抄“学霸”作业,“首先要与云南产业发展状况相结合”,云南同济中德学院院长吴义全说。

根据项目的建设思路,第一阶段将突出平台学院的定位,对接云南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高原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以及路网、航空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发展需求,带动省内8-10所高职院校,推进产业链对接,带动88个贫困县中职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上海派出一个6人团队常驻云南交职院,帮助项目落实。汽车学院书记杨阳宇表示,最明显的变化来自校企合作的“企业后援团”实力明显雄厚多了。

这两年,由上海牵线搭桥,云南交职院毕业生进入很多知名大企业实习甚至工作,华为、联想、科大讯飞、中兴、实力集团等企业在西南大区基层岗位的用人需求得到满足,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也让家庭脱贫有了希望。

百名校长,千名教师

目光回到上海。8月下旬,在同济大学南校区继续教育学院内,云南交职院汽车学院教师闫忠孝正在上一堂有关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同班的还有另外50名来自云南不同职业学校的老师。由于疫情的耽搁,上海和云南都鼓足干劲,争取将失去的时间赶回来,迎接新学年。

8月9日,东妹好不容易联系上了闫老师,他在下课间隙回复说:“学院在前期改革中碰到些难题,正好和同济大学老师好好请教,我们很珍惜这次培训机会。”

在学校,闫老师有双重身份,既是讲师,也是工程师。去年,他和学院几位老师一起参加了丰田培训师的考证,和企业充分对接,教材也来自丰田,“学生还没毕业,就有好几家4S店预定了。”在云南交职院,仅交通类专业拥有“双师”身份的教师占比就达90%以上,其中20%的老师还曾远赴德国培训。如今市场细分,技术日新月异,企业需求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品牌班出来的学生,在机修、营销、新能源等方面都各有侧重,毕业出来就是个熟工了。”闫老师说。

除了硬件投入,师资培训也占了项目资金大头。去年投入的2000万元,一半用于组织师资培训。截至目前,共计培训教师及管理人员698人,其中212人来自云南64个贫困县。未来,通过引进德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标准,这一项目将为云南职业教育培训百名校长、千名教师……

“学校和企业的距离还要更近一点。”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执行副秘书长唐明坦言,目前还无法做到照搬德国模式,即上午课堂、下午工厂,但很多企业出于发展需要,已逐步放开部分岗位,接纳学校“新鲜人”,“我们将推动学生每年至少有3个月在公司和工厂实习锻炼”。

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在昆明轨道运营有限公司实践教学。

初夏,东妹走在校园,接触到不少在校生,面孔稚嫩,眼神笃定,对未来职业规划有清晰认知。他们的入学第一课,业界老师就带给他们最新鲜资讯,还在学校就带他们去企业参观,提前感受工作氛围,第三年直接带薪实习。唐明说,未来项目的发力方向,就是让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对接职业标准、招生即招工、校企双主体育人,发挥平台效应,提升云南职教质量,为云南经济发展储备职业人才力量。

(本文未署名图片,均由云南交职院提供)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