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淞南十村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本地动迁村民、外区“里弄”动迁居民混杂居住的老旧小区。目前共有住户2952户,常住人口8252人,在册党员283名(在职党员125名)。根据人员流动信息和年龄架构分析,小区有着结构多元化、诉求多样化、需求多变化的特征。
背景
近年来,小区内动迁居(村)民多年的“生活旧习”带来了毁绿种菜、占用公共楼道堆物停车、违章搭建等社区治理顽症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针对这些反复整治仍难以根除的“老大难”问题,淞南十村居民区坚持贯彻社区党建引领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基本路线,借助社区通公共平台,运用“线上平台互动+线下实践融合”的新模式,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凝心聚力服务群众,缓解当前基层治理的矛盾,实现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主要做法
一、清理楼道贵在坚持,自治共建齐心协力
小区200号楼居住着不少老人,大家彼此关系和谐,多年的老邻居一直和睦相处,大家共同确定将楼组的主题定为“和睦?家”,意为温馨和睦,邻里互助,亲如一家。近年来,尽管新老住户陆续搬入迁出,但楼组内始终延续着敬老尊老的传统,并且将这一美德不断地传承发扬。
在淞南十村居民区党总支的指导推动下,楼组长陈阿姨主动报名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并与楼组骨干成员建立了一支睦邻互助小组,每周轮流在楼组内进行不定时巡查,确认楼道内公共环境卫生整洁情况。在楼道堆物整治活动中,楼组居民全家参与、人人动手,在集体行动的感召下,200号楼干净明亮整洁,楼道内看不到一丁点儿堆物,没有一处“黑色”小广告,没有一辆非机动车辆停放。
二、倍感远亲不如近邻,楼组居民传递温暖
作为常住居民以出租户、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楼组,小区203号楼组居民集思广益,以“邻里互助、和谐氛围”为目标,将楼组命名为“关爱楼”,齐心协力让楼组旧貌换新颜。大家没有“主客”之分,人人都是主人翁。有的人回一趟老家,带回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和邻居们一起分享;有的人见外面突然下雨,谁家衣服还没来得及收,就赶紧去敲敲他们家的门,还有的人见到楼层较高、年老体弱、出行不便的邻居,主动代为挂号配药、买菜上门。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楼组内一片浓浓的和谐气氛。
三、发挥社区骨干力量,贴近居民实际需求
181号“湉爱楼”楼组长杨阿姨热心于社区多项志愿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志愿者骨干,她在发挥楼组长积极带头作用的同时,还主动与楼内其他热心邻居相互关照,探望生病的邻居;哪家老人过生日,大家会上门送上长寿面表示祝贺;每次逢年过节,还会带去汤圆、粽子、腊八粥等各种慰问品。“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近日,楼组居民自发开展活力楼组明窗清扫活动。经过大家的努力,楼组环境焕然一新。此次楼组清理行动,不仅改善了楼组公共环境,还居民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使“活力楼组”建设循序有效持续推进,切实有利于社区居民自治共建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居民的大力赞扬。
在社区党员们的带动下,楼组创建工作得到了楼组居民强有力的支持,也激发了楼组居民参与楼组自治的热情。居民区党总支通过社区通平台发布社区公告,招募社区志愿者,鼓励居民共同布置楼道,打造特色楼组,“小通通”志愿者还将居民参与楼组创建的照片发布在“身边事”版块,传播满满的社区正能量。
成效和启示
随着社区管理工作重心的不断下移,楼组作为社区管理平台,党建引领社区建设,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的作用日益凸显。淞南十村居民区在社区党建引领下,在“社区通”掌上平台的助力下,将楼组建设工作从“脚尖”拓展到了“指尖”,以线上沟通、线下互动的方式,延伸群众工作触角,拓展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新渠道,推动“活力楼组”建设工作,不仅拉近了楼组里居民间的关系,也逐渐形成了互助的自治模式。也带领着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队伍当中来,让楼组更有活力,让小区更有特色!
(宝山区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