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有位“鱿鱼教授”,全球1/3鱿鱼渔场的发现与他有关

2020年08月10日14:17  
 

一副黑框眼镜,

一身冲锋衣或白大褂,

下得了澎湃的大海,

上得了高精尖实验室,

他带领的团队获得的科研成果证书,

摆满了整整一面墙

……

上海海洋大学的陈新军教授,

被誉为“鱿鱼通”,

20年来他刻苦攻坚,

为国家海洋战略研究鱿钓资源,

成为国内远洋鱿钓行业的

科技领军人物,

多次登上央视荧屏,

就在不久前,

他被评为了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鱿鱼,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高,是很多人喜爱的海产品。然而,你知道吗?中国的渔船往往要到遥远的南半球捕捞点,才能万里迢迢把这些美味运回来。

什么时候、开到哪里,才能捕捞到数量多、质量好的鱿鱼?上海海洋大学的三代“鱿鱼教授”,给出了答案。从“中国鱿钓之父”王尧耕开始,30年来,三代人传承接力,助力中国的远洋鱿钓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最强的远洋鱿钓渔业国家。

陈新军就是这一代“鱿鱼教授”的代表。他在全球首创了“鱿鱼渔情评估报告”,自2000年起,这份报告每年在全国渔业相关会议上发布,成了各大远洋渔业企业制定科学捕捞计划的重要依据。

做鱿鱼捕捞的科研项目,大海就是陈新军的实验室。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军还承担着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兼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重任,他却乐于穿上冲锋衣,忍受着逐浪大洋的辛苦,一次次跟随渔船出海调研,从第一手信息里,寻找技术突破的蛛丝马迹。

钓鱿鱼,可是一门辛苦的技术活儿。相比日钓,夜钓效果更好。太阳落山后,茫茫大海上行驶的渔船放下钩子,打开水下灯,就等着瓮中捉“鱿”。然而,并不是每一次出手,都能满载而归。让陈新军印象深刻的是,曾有好几家远洋企业无功而返,向他求助:能否利用高科技手段,对鱿鱼的出没情况做一个判断与预估?

来自渔业第一线的需求,鞭策陈新军带领团队埋头钻研“鱿鱼预报”。本着“人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完成了全球9个海域30年鱿鱼资源调查分布图,创建了鱿鱼栖息地模型和鱿鱼资源分布预测图,而其自主开发的鱿鱼渔情近实时预报系统,则为鱿钓船及时到达、精准捕捞提供信息支撑。近年来,“鱿鱼预报”准确率普遍超过80%,一举扭转了从前“无头苍蝇”式的捕鱼方式,不仅成为国内渔业企业的重要参考,连海外的渔业加工业都可能随之产生波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此外,陈新军及其团队开发了大洋性鱿鱼新渔场发现与资源认知新技术,在全球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占现有世界鱿鱼渔场的三分之一。

作为项目负责人,陈新军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农业部公海渔业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企业委托课题近40项,多次实现技术攻关突破,受到农业部渔业局和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的表彰。

如今,中国鱿钓船达600多艘,年平均产量40多万吨,产值40多亿元,鱿钓产业已成为中国大农业中“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科学找鱼,是未来十年我们的钻研方向。”陈新军笑言,增强对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深入掌握鱿鱼生活史过程,不断努力开发新渔场,是奋斗的目标。同时,还要进一步实现“高效捕鱼”。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鱿鱼资源掌控能力,进行更加精准的资源评估与预测,并以此为基础发布国际鱿鱼指数,掌握鱿钓行业的优势话语权,助力中国在世界鱿钓渔业发展中体现“大国担当”。

TIPS

10位(组)“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方玥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

孔海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陆亦炜

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学生

徐澳门

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张治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

陈明青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

张琦

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季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胡培华

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校长

彭艳

上海大学教授

(按姓氏笔画排序)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