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餐饮业正慢慢恢复,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停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的陆续公布,业绩“首亏”成为餐饮企业高频词,近期频频出事的海底捞甚至预计亏损超9亿元。
“今年店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北京丰台区一家餐馆老板陈强(化名)告诉中新网记者,虽然正在恢复,但上座率还是未达到以往正常水平。
“2、3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线下餐饮业务停摆,结果刚恢复不久,就遇上了新发地暴发疫情。这半年,冷清已成了店里的常态。”陈强表示。
成千上万的餐饮店,作为商业社会最脆弱的毛细血管,即使是头部餐饮企业,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也只能说出,如果疫情不能有效控制,企业账上现金流将不能撑过3个月。
劫后余生,近日,餐饮企业纷纷晒出惨淡半年度成绩单,以往业绩亮眼的火锅企业都陷入“首亏”境地。
如,业绩连年增长的“火锅一哥”海底捞,其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营收比2019年同期下降约20%,净利润亏损约9亿-10亿元不等。2018年-2019年同期,海底捞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6.46亿元和9.11亿元。
海底捞可谓近期频频水逆。先是“乌鸡卷塑料片”,后是近日杭州一门店筷子检出大肠菌群,先后登上热搜,不得不道歉、改进。
相比“火锅一哥”,呷哺呷哺的情况好不到哪儿去。呷哺呷哺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收比2019年同期下降约29%,净利润亏损约在2亿-3亿元之间,而2019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64亿元。
不仅是火锅企业,业绩亏损的还有网红餐饮企业九毛九,其预计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约23%,亏损净额不超过1.2亿元;百年老字号“全聚德”上半年亦预亏1.52亿元-1.39亿元。
疫情给餐饮企业关上了一扇门,却给速食企业打开了一扇窗。“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如今个个变身速食小能手”的消费者让速冻行业赚得盘满钵满。
有着“百年鱼丸世家”之称的海欣食品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259.42万元,同比增长507.21%;速冻食品行业“老大哥”三全食品则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496.42万-46159.46万元,同比增长390%-420%。
梳理餐饮企业的相关业绩公告,受疫情拖累,门店关闭、客流量大降,成为亏损的主要原因。
中国烹饪协会的《2020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复工复业情况报告》显示,疫情给整个行业造成了不利影响,餐饮企业不同程度遭受了损失。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14609亿元,同比下降32.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2.2个百分点。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4月份,海底捞和西贝等餐饮企业曾一度想通过涨价来重振业绩,但在遭遇消费者的抵制后,也不得不道歉,并暂停了涨价。
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又在疫情期间发力外卖渠道,售卖多样化的外卖套餐及菜品原材料。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此前表示,积极开展线上外卖,使疫情期间的外卖比重达到了餐饮收入的60%以上,大大高于疫情前10%-15%的比例。
呷哺呷哺甚至试水“共享”模式,与其他公司共享雇员及门店员工。
百年老店全聚德也低下了高贵的头颅。7月24日,全聚德在156周年生日之际宣布,调整门店菜品菜价,整体下调约10%到15%;全面统一烤鸭价格和制作工艺;取消所有门店服务费。力图让这只鸭子重新挽回食客的心。
作为严重依赖现金流的行业,多数餐企面临资金链和供应链断裂风险,融资成为不少餐饮企业上半年的选择。如,海底捞获21亿元信贷支持、喜茶完成了C轮融资等。
中国烹饪协会报告称,自5月以来,餐饮行业响应国家号召,扎实推进复工复产,虽然目前是负增长,但降幅持续收窄。目前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
这是否意味着餐饮企业即将步入正轨,重回往日水平指日可待?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当前境外疫情仍然蔓延,境内部分省市出现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使正在复苏的餐饮市场再次面临困难和挑战。在餐饮行业逐渐复苏的同时,依旧面临着政策限制、房租影响、佣金过高以及资金紧缺等问题。
头部餐饮企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敢说Hi。
海底捞在公告中称,“尽管门店经营表现在重新营业后正逐步改善,但由于疫情被完全控制存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及经济活动面临放缓的压力,经营恢复程度及恢复所需的时间仍不确定。”
“疫情如果没有大的波动,餐饮行业的恢复性增长应该没有大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告诉中新网记者,下半年整个餐饮经营的持续性稳定可以期待,至于回到以往的水平,还是会有一些难度。“餐饮上市公司下半年业绩止跌问题不大,当前阶段还是需要在经营业务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找一些新的增长点。”
疫情好转后,你都去过哪些饭店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