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开题会召开 全新慢病管理模式探索拉开序幕

2020年07月30日11:06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7月30日电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紫荆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开题会召开。本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慢病管理进入到了多部门协同支持、慢病全流程协同共管、政府与各界社会资源协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模式的新篇章,也意味着平时与应急状态下的慢病协同管理体系结合模式建设的正式开启。

慢性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问题,2009-2011年全球经济风险评估报告连续3年向全球发出警告:若不采取措施,人类五大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可以拖垮国家医疗体系,而且会对国家经济产生制动效应。在我国心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4种主要慢病死亡占我国总死亡的85%以上,疾病负担的70%以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研究显示,在本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有慢病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危重症,死亡率更高,基于疫情的启示,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呼吁各国积极应对慢性病。

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孔灵芝指出,只有基层医疗机构在平时状态下实现了慢病的有效管理,应急状态下基数众多的患者才不会造成对医疗资源的挤兑。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制度,才能保障大疫之下慢病患者生命通道的畅通。为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发起了本研究课题。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再次深刻体会到,人民健康的维护绝不是医疗卫生系统可以独自承担的重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赵琨对课题进行了介绍。课题将整合与慢病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学术组织、专家、医疗机构、企业等各界资源,从慢病管理政策、慢病管理能力、慢病管理技术应用与转化以及慢病健康产业融合等角度,对平时与应急状态下的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当前的慢病管理现状与环境进行分析,探索构建适于慢病管理的配套政策环境;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可持续的慢病管理评估和激励机制;探索商业保险进入慢病管理的模式;创新适宜我国城市和农村不同实际情况的慢病防控管理实施路径;拓展主要慢病重点病种全覆盖的慢病协同管理模型,为政府制定慢病防控管理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整体提升我国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综合管理能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卫生健康处处长刘丹和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充分肯定了慢病协同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的重大意义。刘丹强调慢病管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应充分调动个人对慢病防控的主动性。需要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对基层价格体系的调整,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建立基层慢病管理的激励机制,使基层医务人员有能力和主动性开展慢病管理。慢病管理还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应该鼓励健康产业对慢病管理的投入。毛群安司长表示,健康中国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将持续关注该项目,并积极参与其中,把项目成果总结推广到全国。来自财政、医保、慢病临床管理领域的与会专家,以及试点县域政府负责人均表示将积极参与和响应该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为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秘书长张大卫对本次课题研究开题会进行了总结。张大卫副理事长认为该课题的设立很有意义。这次疫情凸显出的应急情况下的慢病管理问题值得认真思考。慢病协同管理体系研究项目应聚焦慢病相关的经济政策、聚焦慢病协同管理、聚焦慢病管理的平时状态与应急状态的对接、聚焦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慢病患者中弱势群体的医疗救治问题等。国家已经将加强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整个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对大健康行业是很大的机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通过慢病协同管理体系课题的研究,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有所助益和贡献,这是中心的核心目的。希望通过该课题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真正造福广大慢病患者。

(责编:葛俊俊、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