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时,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影响因子达到20.5分。
该项研究大大提高了晚期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成功将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比例从不到10%提升至29%;其中部分亚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00%获得缓解,疗效远超国际前沿水平。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的一种,因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三个主要治疗靶点均为阴性而被称为“三阴”。这种乳腺癌由于缺乏靶点、复发转移风险高,而被认为是“最毒、最凶险”的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左右。其中,经历过多轮治疗后病情仍然进展的三阴性乳腺癌更是接近“山穷水尽”,经常规方案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比例不到10%。
邵志敏教授团队历时5年的研究,于2019年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证实三阴性乳腺癌并不是一种单一类型的疾病,而是有好多个类型,通过精准分型,有望找到新的治疗靶点。
通过庞大的基因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根据不同基因特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并据此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间质型。
邵志敏教授表示,“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我们设置了4个在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雄激素受体、CD8、FOXC1、DCLK1),把它们作为三阴性乳腺癌亚型的‘标签’。临床上只需通过对这4个‘标签’进行检测就可以快速得出分型结果。”
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通过4个“标签”检测的结果与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保证了检测的精确性。而且幸运的是,这一寻找“标签”的方法仅需进行数百元价格的免疫组化检测,诊断耗时短,具有广泛的可推广性。
基于精准的分型方法,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和王中华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FUTURE(未来)”的“伞形”研究。
研究中纳入了69例几乎再无药可医的“最难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结合此前的分型“标签”对这些患者分类,研究团队对500多个热点基因进行检测,精准锁定不同分类患者癌细胞的特征,随后予以相应的靶向治疗。
“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些几乎‘山穷水尽’的患者,其中约29%‘柳暗花明又一村’,肿瘤明显缩小了!远超当前国际前沿治疗方法10%左右的缓解率。”邵志敏教授说,“其中,更让人兴奋的是那些归类为‘免疫调节型’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通过免疫治疗和联合化疗的方法,有52.6%的肿瘤出现缩小,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邵志敏团队已入驻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城内的上海市肿瘤医院浦东院区。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