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老屋到“家门口”服务点,小布带你来一趟穿越时空之旅【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0年07月22日15:31  
 

门前的青砖地上还留着雨后的氤氲水汽,竹篱笆外墙上挂着串串辣椒和大蒜,一位老人正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剥玉米……泥城镇公平村的百年老屋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旧时记忆带到眼前。

泥城镇公平村

美丽公平

公平村位于泥城镇北部,大芦线航道在此横贯东西,村域内红墙黛瓦、四通八达、农林成块、水系成网,具有典型的江南农村风貌。全村总面积4.01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77户,户籍总人口3773人。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彭镇青扁豆”主产区之一,公平村是一个纯农村,原来一直是一个薄弱村。近些年,公平村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019年3月,公平村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随着乡村振兴推进,村里不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等变得越发漂亮,更在文化挖掘上花心思,发掘了百年老屋、陈氏庭院等一批亮点,弘扬乡风文化。现在,全村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产业发展、文化底蕴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不断得到提高。

老屋老宅寄托乡愁

公平村的这座百年老屋已有120岁“高龄”,85岁的屋主陈永彬老人自祖上的爷爷辈起就一直生活在村中,现在他与老伴陈龙仙老人一起在老屋内安享晚年。屋内的主结构横梁除1949年翻修过一次之后,就一直保持原样,不曾改变。

小布到达老屋时,陈永彬老人正在屋檐下读报。平时空闲时间,老人喜欢在村里四处转转,看看乡村的美丽景色。而他的老伴则在屋内收拾刚摘下的玉米,一边剥皮一边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个到老屋参观的人。

经过村委会的修整,百年老屋已是公平村的一个重要历史风貌景点,屋内的圆桌上摆放着上海乡村常见的“老八样”样品菜,让参观者能够切身体会到浓厚的乡村文化。

除了百年老屋,村内的陈宅也是公平村乡风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示点。陈宅的女主人陈品芳,是村小学的退休教师,其父生前是一名中医,常为村民们治病。院子外的小河和院内的古树名木,使陈宅成为村内有名的美丽庭院。

经过打造,现在陈宅内设有中医讲堂、知青岁月、农耕文化展示屋等景点。陈品芳将家中珍藏的各种老物件拿出来展示,农耕文化屋陈列的一架织布机,至今还可以正常使用。

看着这些老物件,尤其是一件旧时为孩子取暖的用品,陈品芳感慨:“我小时候用这个取暖,差点被烧伤,我的姑姑在小时候更是因为被这个烫伤而最终夭亡。现在的孩子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所以我觉得让他们看看这些东西,了解以前的乡村生活,很有教育意义。”

“家门口”服务暖人心

百年老屋和陈宅既是村内的文化展示点,也是公平村目前5个“家门口”服务点中的2个,其余3个分别是自治老宅(八老屋)、健康小屋、自治小屋。目前,村内还计划在淼洋家庭农场再设置一个家门口服务点,为村民开展田间课堂等活动。

陈娟阿姨是自治小屋的女主人,她是土生土长的公平人,婚后也一直在村内生活。陈阿姨是个闲不下来的“勤快人”,高中毕业后,她在生产队里做了3年的会计工作,1978年开始在人民村小学教书,1987年进入公平村幼儿园继续教育工作,直到7年前退休。退休后,她又回到一家私人幼儿园继续当老师,现在则一边在书院镇上一家服装店帮忙,一边打理着自治小屋,不仅有“打工”收入,每月还有退休金。

作为陪伴着公平村发展的人,陈阿姨看到现今的村里的变化十分高兴,她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多好啊,小时候和现在不能比。以前门前都是烂泥路,后来变成泥土路,现在都是柏油大马路了,还有公交车开进来。小花园到处都是,十分漂亮。”

陈阿姨负责的自治小屋还是睦邻点,公平村中生活着较多的老年人,陈阿姨家的自治小屋是他们经常聚会聊天的场所。

自治老宅是公平村利用一幢老屋打造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而健康小屋则是由村内曾经的一名医生在自家打造,免费为村民服务。每一位村民都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乡村发展,同时也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村里的9条路都得到了改建提升,同时,添加了太阳能路灯夜间照明,为村民提供便利;垃圾分类、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使村里变得更为干净整洁;村里的一条主要河道蒋港及河道旁的主干道,进行了整体景观提升,变成了美丽的风景。所有这些,都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加舒适的生活。而老宅老屋的保留开发,则让他们时常回望过去,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来源:浦东发布)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