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的乡间美景,
如今已难得见到。
不过,惠南镇近日启动的
“蛙稻共生”项目,或许能再现这一场景,
在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
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该项目位于惠南镇海沈村。这里有约50亩水稻田分成了七块,作为“蛙稻共生”项目的试验田。7月20日,来自浙江长兴的十万只青蛙,正式“搬入新家”。
在此之前,这个“青蛙之家”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整片稻田上空,已经被一张巨大的防鸟网所笼罩。“蛙稻共生”项目牵头人朱龙舟告诉记者,白鹭等各种鸟类喜欢捕食田地里的青蛙,“如果不设置防鸟网,投放的青蛙将成为白鹭的食物。”
每一块水稻田的四周,还围上了一圈半米多高的网,防止青蛙“外逃”。水稻田的一侧,还设置了一排饲料食台,用于投喂。
当天下午,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将十万只青蛙分批投放到了七块水稻田里。“搬入新家”的青蛙十分活跃,蹦到了水稻田的各个角落,有的直接开始捕食田里的昆虫。
这次投放的青蛙,都是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的黑斑蛙。小小黑斑蛙,身上背负的任务可不轻——不仅要再现“阵阵蛙声中,萤火虫四处飞舞”的田间景色,还要给参与项目的村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朱龙舟说:“青蛙能解决虫害问题,减少杀虫剂使用,排泄物还能作为有机肥,让共生的水稻真正成为绿色、有机产品。此外,黑斑蛙还是一种经济作物,能够带来额外的收入。”
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传意告诉小布,国家农业农村部今年5月发布通知,对于目前存在交叉管理、养殖历史较长、人工繁育规模较大的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相关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这表明,人工养殖的黑斑蛙完全可以用于市场销售。”
而对于自己培育的黑斑蛙,吴传意了如指掌。“清明期间入苗,八月中旬就能长成成蛙。按照每个个体重40至45克计算,亩产能够达到1000至1500公斤。”他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30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亩可产生3至4.5万元收入。
村民周国章,参与了这次“蛙稻共生”项目。在他看来,这样的尝试如果能够增收,“值得一试”。
朱龙舟告诉小布,从选址、选种至今,“蛙稻共生”项目已经筹备了近一年的时间。“海沈村是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选址海沈村就是希望在这里打造农副产品生产和农业旅游的试点。”
据他介绍,“蛙稻共生”项目还将携手上海海洋大学,设置青蛙研究所,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后续,我们希望将‘蛙稻共生’项目推广到更多的水稻田甚至菜地。”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