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G320涌动沪滇协作:傣家鲜菜、德昂酸茶闯沪

李泓冰 李茂颖 季觉苏

2020年07月20日11:0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7月16日下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右一)、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右二)在云南慰问上海援滇驻滇干部人才代表。陈正宝摄

7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领上海市代表团抵滇。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与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等云南省党政领导举行上海·云南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并看望慰问上海援滇驻滇干部人才代表。

李强和陈豪的话,满溢沪滇深情。李强说,要以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以赴助力云南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要聚焦重点、把握关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进一步发挥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的优势,深化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劳务协作等。陈豪则感叹,上海市推动沪滇扶贫协作取得显著成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上海温度”“上海力量”“上海精神”。

大江东工作室攀山入户,实地调研沪滇协作,目睹隔着一条漫漫长路,沪滇从来缘深。

当年,约10万上海知青奔云南。而今,云南和上海更是熟稔。上海援滇干部为了帮助对口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深化两地合作,探索常态化紧密型合作机制,特别是充分运用市场力量,不断推进经贸、产业、科技、人才以及乡村振兴等各领域务实合作,让大江东印象深刻。

云南曾有88个国家级贫困县,上海结对的就有74个。云南干部由衷点赞,上海贡献大,背的任务重,真是能者多劳。

且先以德宏芒市为例,展开沪滇扶贫故事。芒市,两年前刚摘去贫困帽子……

傣族汉子岩吞洼为啥变了,从懒得动到肯下苦

运往上海的蔬菜已经装车,即将驶上320国道。李泓冰摄

有条横亘南中国的长“扁担”,一头挑起大上海,另一头搭在云南的德宏。

盛夏的一天,一辆墩墩实实码了30吨蔬菜的载重货车,从德宏芒市宏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驶上这条“扁担”——长达3700公里的G320国道。“扁担”的那一头,是上海。

上海援滇干部现场演示:我们芒市的甜玉米,可以当水果生吃。李泓冰摄

“车上有我种的甜玉米,没想到能卖那么远!”太阳下,晒得像头黑牯牛的傣族汉子岩吞洼憨笑。

“从前,我家就两亩地,种点土豆,挑去镇上街市卖,5角钱一公斤,挣得不够娃娃吃饱。”一条壮汉,日晒太阳晚晒月亮,懒得动,横竖干不干都是个穷。两年前,宏聚的员工进了村,给了新菜种,还签约包销,“新种的土豆,今年每公斤卖8元。无筋豆能卖十几元!我现在租种了16亩地种菜了。”他有新愁:菜太好卖,地还是少了。今天是想来哨探还有啥好菜种。

德宏州宏聚公司董事长杨宏俊一边接话,“市场不好的时候,就算卖三四元一公斤,我们给农户还是8元保底价。卖得好呢,上40元也有。”

老杨刚去过上海,向行家请教加工南瓜泥、土豆泥新设备的标准,“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才更高。”新设备已经拉来了,静静地泊在宏聚公司的空场上。

老杨记不清飞了上海多少次,硬是飞出了“金卡”。“市场太难琢磨,以前可不敢打上海的主意。两眼一抹黑啊!”老杨拍着上海青浦区援滇干部,芒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季春华的肩头,“全靠他们,从认路住店,到找专家、研发新品种,再到西郊国际——上海最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有了宏聚档位,青浦金泽的茭白在我们芒市扎了根,在上海卖得太俏了!现在我们外销菜90%都运上海!”

他一指岩吞洼,“那头是上海市场,这头是2000多户芒市农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开始有500多家,现在还剩128家了。”

岩吞洼笑:“你是龙头,脱贫靠你啦!”他和芒市,都是2018年摘掉穷帽子的。

老杨也笑,“我的靠山,是上海!”

青浦的茭白,长成芒市的茭瓜,端上了上海人的餐桌

岩吞洼种的菜,是怎么端到上海人的餐桌呢?

“德宏水质好、气温高、日照足,这么好的种植条件,芒市真不该是国家贫困县。”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季春华说,“我们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芒市有种养优质农副产品的条件,一拍即合嘛!”

2017年,与芒市结对帮扶后,上海市青浦区摸透了当地家底,让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在这里安家,选定了马铃薯、甜脆玉米、茭白等十几个适宜当地种植又能精准对接上海市场的品种,连种子都从上海空运,“打好反季节时间差上市,还愁效益?”

没想到,阻力来自贫困户。“信不过么,茭瓜(当地对茭白的称呼)都没怎么见过,那么远的菜种,能活?”岩吞洼曾疑惑。

上海援滇干部和德宏州宏聚公司董事长杨宏俊(右)在芒市茭白基地。卢永亭摄

青浦练塘的茭白,江南闻名。宏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老杨,正在找市场,马上决定和上海干部合作,在示范田试种茭白。第一次收割的茭白,甜而脆,生吃都爽口。车队从G320满载芒市的菜运往上海市场,抢购一空。岩吞洼看到了甜头,又有上海来的专家手把手教种植技术,“那还担心什么!你看我种的茭瓜,又嫩又肥,水份也多,淸甜得很咧!”他也成了茭白推销员。

疫情期间,来自德宏的8000多吨蔬菜,让宅家的上海市民解了馋。

上海来的大专家,让傣家的虾兵蟹将“威武”起来

芒市风平镇法帕村拉牙村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傣族大叔冯三过哏,一大早就跑到水田照看沼虾。

芒市风平镇法帕村拉牙村组的村民们在水田照看虾苗。季觉苏摄

雨水丰沛,正长第二茬水稻。一亩田投三千尾小虾苗,“亩产50公斤,成活率90%以上”,他抄起一网虾,很满足。

当地稻田常养鱼虾,量少,只够偶尔加个餐。能人岩相洼琢磨过扩产,屡屡遇挫。2018年,遇到了“贵人”怀向军——上海青浦到德宏陇川县扶贫办挂职的援滇干部,本就是江南水乡抓农业的,为农副产品牵线搭桥驾轻就熟,走哪都受农民欢迎。红线一牵,大专家来了。上海海洋大学来开虾蟹养殖班,马旭洲教授现场指导,稻田养殖盘活了。

上海援滇干部季春华(右二),怀向军(左二)和上海海洋大学专家黄旭雄教授(左一)、马旭洲副教授(右一)考察水产养殖基地。杨定权摄

“你看,这虾又大又鲜甜,当地都不够卖。”冯三过哏加入村养殖合作社,一天能拿80元工资,“一万多尾虾呢!过两三个月,水稻开花,两头丰收!”

晚上闲了,他跟马教授微信请教:“田里青苔为啥多了?”“水的透明度太高了,争取降下来,得把水养肥。”

芒市遮放镇的孟岩回,是条瘦筋筋的傣族汉子,养了十年蟹,屡战屡败,最惨的一年,投下上万元苗种,只摸回6个小蟹,“再亏,老婆都不要我了!”他自嘲。

2018年,马教授来了,换了江南蟹种,技术上一点拨,老孟的大闸蟹,今年亩产能到200斤,最大的能养到7两多。清水大闸蟹,上海人最爱,“我的蟹不输给阳澄湖,水好,没污染,七八月上市。”怀向军补充,“那时江南蟹还没肥,错季好卖!”

芒市遮放镇农民孟岩回(后)扎到河里捞上来的螃蟹,让上海专家和上海扶贫干部看了很欣慰。李泓冰摄

孟岩回忽地脱下上衣,跳进蟹塘,一猛子扎下去,摸了只蟹,张牙舞爪地吐着泡泡。老孟得意:“瞧,蜕了三次壳了,多肥!”

临别,怀向军笑说,“你养蟹发财了,要对老婆好一点!”几杯土酒下肚,老孟唱起歌来,又揽着他合影,眼圈有点红……

三台山,祖传的德昂酸茶,品出上海味道

德昂族女孩(左一)段情兰正在上海同济大学与云南交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中德学院上课。季觉苏摄

德昂族姑娘段情兰很清秀,爱笑。她在昆明读大专,在上海同济大学与云南交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中德学院,读应用泰语专业,常惦记奶奶泡的酸茶。

由于疫情,她回到芒市三台山乡勐丹村帮囊村组,过了个漫长的寒假。上网课,干农活,每隔5天,就包上奶奶做的酸茶,到山上摘几捧折耳根、三七,去镇上赶街。学院虽有些学费补助,她想自己多贴补点。

从G320德宏段出来,奔南,一条路绕过漫山苍翠,蜿蜒至三台山。山坳间散落几户农舍。情兰回家,从昆明坐12小时长途车到芒市,再坐公交到小镇帕底,爸爸开着摩托车来接她。路修通了,以前跌跌撞撞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20分钟就到了。

这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自治乡。作为“直过”民族——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德昂全族才两万人。

德昂族的图腾是茶,传说始祖就是茶仙。

上海援滇干部是出了名的精打细算,一分钱也要花在刀刃上。在三台山,季春华看中了濒临失传的酸茶,也看上了初中文化的出冬瓜村会计赵腊退,“他有热情,可以扶植为酸茶传承人,发展酸茶及文旅产业,带动贫困户,是个好项目!”

出冬瓜村村民赵腊退(右一)正在制作德昂族酸茶。李泓冰摄

3月,沪滇帮扶酸茶产业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出炉。赵腊退制茶卖茶,一年收入好几万元,带着建档立卡贫困户脱了贫,包括同村也是德昂族的李玉宝。

初夏,独自带着两个娃的她,因疫情没法出门打工。正苦恼,村里安排她跟着赵腊退学做酸茶,就近照顾娃,又能拿工资。

她家新修的房子挺亮堂。刚挣上钱买了部智能手机,李玉宝正摸索着用抖音,“说不定能在上面卖酸茶!”

那一边,季春华一边品着赵腊退烧的酸茶,一边问三台山乡人大主席曹先强,“德昂酸茶”注册商标办到哪个环节了?他拎起简单包装的酸茶说,“这不行,没有标准化检验,没有商标,三无产品不能大规模销售,咱的酸茶走不远……”赵腊退不好意思地瞄着他,“以前真没想到这一层”。

从2006年起,德昂就曾是上海市对口的整族帮扶对象。上海帮着移民搬迁的小村,索性就叫了“上帮村”“沪东娜村”……

山坡上,有条细细的黑色皮管,蜿蜒攀援到位于半山腰的勐丹村——一个不用油、不用电的自然能提水项目,解决了上千人饮水困难,维护成本极低。这是来自上海汇淼公司的技术,漫山遍野为水奔波的上海工程师陆明伟,德昂人称“陆得水”。

因为疫情,上海财政收紧,唯有援滇资金还增加了。上海援滇,不“撒胡椒面”,着眼可持续,给德宏的1.6亿元,全投在36个产业项目上。

开学了,很多上海老师在中德学院忙碌。6月5日,段情兰则在上课,她用不同颜色记号笔做的笔记很斑斓,正学着将“促进两国友好协作”翻成泰语。明年,学校有个泰国交换项目,“我想去,将来想当翻译”。

学到本事的她,或能阻断贫困继续追缠到下一代。情兰梦想着,有一天会带着泰国宾客,沿320国道东去,到上海的外滩去看看,谈谈……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