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以来上海已14天暴雨!雨量增近九成,路上为何没明显积水?

2020年07月16日10:30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汛期以来上海已14天暴雨!雨量增近九成,路上为何没明显积水?

摘要:大型广告牌为何安装了“心电图”?

6月29日晚,北翟路申长路口路面发生约150平方米的塌陷。应急处置随即展开:在市城运中心联动指挥下,市交通委紧急发布道路出行提示,公安交警进行交通疏导,路政、水务、管线权属单位及闵行区快速反应、同步处置。到7月2日凌晨,短短50多个小时,抢修工作就已完成,道路恢复正常通行,期间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

今天(15日)启动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中,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惠丽分享了这样一则案例。对诸如此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背后,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9年年初,上海提出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建设愿景,并开始进行城运系统1.0版的探索。作为牵引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一网统管”正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进行全面升级。

高效处置超大城市“城市病”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上海人多车多、房多楼多、管多线多。在上海,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24米以上高层建筑1.5万幢,100米以上高层建筑约600幢,轨道交通里程达705公里、客流量1000万人次,地下管线达12万公里,还有各类企业217万余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9000余家、加油站840家……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运行管理的面就越宽,各类城市运行的问题也越多,容易滋生许多“城市病”,尤其当面临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时,城市运行的风险和脆弱更为凸显。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对于城市治理中的各类问题,需要进行整体的考量和推进解决。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就是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小的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今年以来,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不断升级,着重构建“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运行体系,并以城运中心为运作实体,全面开展“观、管、防”一体化建设。通过对城市运行的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带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截至6月底,上海已建成并部署上线市本级日常管理指挥实战平台,建成全覆盖全市16个区和216个街镇的三级城运体系,同时推动上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防汛防台、大客流监管等50余个实战管用的应用场景,各区和街镇围绕各自需要已建设各类轻应用、小程序300余个。

实战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围绕实战管用,“一网统管”的各类应用场景正成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

今年汛期以来,上海共出现14天暴雨,其中7天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489.7毫米,较常年同期增加87.8%。由市水务局和市气象局合力建设的“防汛防台系统”于6月初上线,完成了日常防汛管理、台风防御实战、暴雨积水处置三个模块开发,通过运用实时动态数据,将原来的24小时降雨量更新为现在的每小时降雨量,可实现分区域精准预报。

在该系统的有力支撑下,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指挥调度、资源统筹、应急处置,让上海实现了雨停2小时后无明显积水,保障了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市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越来越多的应用也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如黄浦区对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大型广告牌安装物联感知设备,实时了解广告牌的震动和倾斜情况,使有了“心电图”的广告牌更安全;浦东新区探索给农作物航拍“CT”片,通过叶片叶绿素的指数分析,实时评价农作物的生产和病虫害情况,使农产品更健康。

“各类应用让城运体系有了‘放大镜’‘望远镜’和‘内窥镜’。”徐惠丽表示,“一网统管”成为了政府部门看清群众需求“放大镜”,通过12345热线等渠道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及社会各界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同时,“一网统管”还成为预测潜在风险的“望远镜”,如市公安局牵头的经济运行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捕捉可能引发重大经济风险的因子,提升经济领域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此外,“一网统管”也成为政府部门强化自我监督的“内窥镜”,是否第一时间响应群众需求、帮助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效能,在系统中都可以一目了然。

徐惠丽表示,下一步,上海还将继续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的价值取向,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合力打造智能化应用体系,以全市城运系统为依托,推动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等领域的各类智能化应用,从整体上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