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瞄准“家门口”就诊难题 沪9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升“三乙”

2020年07月12日09:13  来源:上观新闻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本市有9家医疗机构顺利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并完成公示流程。这9家医疗机构分别为: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上海市同仁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松江区中心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浦东新区周浦医院。

距本市上一周期医院等级评审已有7年,此次9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实现“升三”,为“顶天、立地、强腰”全覆盖医疗格局再添一把力。

错位发展,深耕常见多发病

上一轮医疗改革中,三级甲等医院主攻高精尖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纲“健康守门人”,“顶天立地”功能定位十分清晰,区级医院却一时难以摸清定位,一度面临发展瓶颈:有的因为大医院“虹吸效应”,遭遇人才流失尴尬;有的由于周围居民导出,门诊量锐减……

三年前,上海发布医疗机构“十三五”规划,明确“区域性医疗中心”概念,提出在全市范围内设置58个医疗服务圈,每30万至50万人口设立1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此次顺利“晋级”的9家医疗机构便是上海第一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以“升三”为驱动力,区域性医疗中心得到一次平台提升的珍贵机会,再度助力“强腰工程”。徐汇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朱福说,区域性医疗中心在“升三”过程中不断探索自己如何定位患者实际需求,对自身管理、医疗、护理、药事、院感、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升级。

定位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三级医院,与传统意义上的三级甲等医院怎样错位发展?“我们的定位还是常见病、多发病,牢牢瞄准居民实际需求,做精、做细、做透常见病诊疗技术。这些在三甲医院习以为常,却可以发展成为我们的特色。”朱福说,徐汇区中心医院三年来内镜诊治量翻了十余倍,胃肠息肉等常见病娴熟操作,已成为医院品牌。

定位不同,考核也精准分层

9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升三”,最终获益的还是区域居民。“保一方百姓健康平安,是区域性医疗中心最为核心的任务,卫生资源更均匀地分布配置,大大增加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强腰工程’切中了居民实际需求。”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这样解读。

在专家看来,持续几年的“升三”过程对医疗机构本身就能带来各方面的进步和提升。成为三级医院后,平台能吸引更多人才,进入良性循环。在此次疫情中,徐汇区中心医院就发挥自身特色,打造互联网医院,结合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将医疗业务市场向外拓展,实现错位发展。

金春林指出,等级评审不是“为评而评”,更不能一蹴而就,针对医疗机构的不同定位,未来的考核体系也可以精准分层。定位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三级乙等医院,不妨更侧重临床治疗效果等考核指标,如疾病的三年、五年生存率,常见病种的开展情况等,实实在在为居民解决就诊难题。

(责编:邬迪、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