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时代“法典”的“三重意蕴”

2020年06月23日18:09  
 

“法者,治之端也。”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立法文件,国之大典业已成型,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学细悟这部时代“法典”的“三重意蕴”,真正让民法典的内容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重意蕴:“典”明了“人民至上”的时代内涵,体现了立法为民的“至高纲领”。“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有所呼,则法有所应。”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从编纂过程看,民法典充分听取民意,先后10次通过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从内容看,民法典共1200多个条文、10万余字,以公平和正义为基本理念,规范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堪称最关乎广大百姓切身利益之法,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这次编纂民法典,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回应了人民关切,充分体现了保护人的权利、提升人的尊严、服务人的发展的立法精神与立法宗旨,饱含浓厚的民生情怀。这部承载着人民期待、凝结着几代法律人梦想的民法典必将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第二重意蕴:“典”明了“良法善治”的实用密码,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有效路径”。“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从法治层面推动破解痛点难点问题,向世人传递出了一部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良法。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定“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的工作准则,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工作,确保这部良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民事立法工作,提高司法公信力,坚决维护民法典权威,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推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

第三重意蕴:“典”明了“守法用法”的法律标尺,打通了法律体系的“血脉经络”。“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进入新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保护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编纂民法典正当其时。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进一步“深加工”,为民众活动提供更为细致的规范依据和法律保障,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又顺应了新事物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也回应了中国民众与时俱进的法治需求,牢牢镌刻着时代精神。然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民法典、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维护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坚持原原本本、逐编逐条学,把学习民法典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功”和“必修课”,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典”中要义,用心、用情、用力抓学习,入脑、入心、入行重落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

(来源:安亭镇 李奕)

(责编:实习生、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