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至上”成为干事创业“风向标”

2020年05月27日15:07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情赞颂中国人民,热情讴歌人民力量。

人民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回望过去,正是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我们党才能走向胜利走到今天;展望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人民群众依然是我们党应对挑战的依靠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在谋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汇聚爱民亲民、矢志为民的大爱之情投入到“人民至上”的伟大实践中。

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时刻保持“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之心。“治国之道,爱民而已。”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全国两会开幕会上全体与会人员默哀1分钟,到万余字政府工作报告中“生命至上”出现了两次,无不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特别是在迎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党中央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计生死,不计报酬”,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遏制疫情扩散,取得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展现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情与担当,彰显了根深蒂固的爱民情怀。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始终坚守“爱民之心”,耐下性子,沉下浮躁,心怀感恩,以民心为镜、以民意为尺、以民情为秤,把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的第一追求,把群众呼声、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以担当作为的“铁肩膀”,行使好人民给予的权力,担负起人民交付的信任。

一切依靠人民,就是要时刻保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亲民之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面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多重压力,14亿万人民手相牵心相连,风雨无阻向前进,展现出了“人民才是真正英雄”的崇高形象。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亲民之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多学习,更好地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通过集思广益、民主决策,把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梦想精神充分激发出来,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进而将提炼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再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汇聚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

牢牢植根人民,就是要时刻保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为民之心。“民苦我忧,民贫我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个个“宏大”的命题,无不与“人”紧紧相连。把“人民至上”当做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就是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人民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民之心”,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时刻刻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坚持问题导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一件件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他们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铭记“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壮美答卷。

(来源:安亭镇 李奕)

(责编:实习生、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