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世博后十年,世博园区矗起央企群落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沈文敏 谢卫群

2020年04月24日08:5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上海卢浦大桥浦东一侧,有一块0.18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这里曾经是原上钢三厂炼钢厂区,一个钢花四溅、棚户遍地的破败地域,因被选址为成功精彩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华丽转身。

世博园央企总部基地毗邻黄浦江畔。沈文敏摄

世博会后十年,这里再次蝶变:13家央企、28幢办公大楼集聚于此——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园区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向世界敞开合作发展大门。整个世博片区已有25家央企集团注册了近80家各类公司,入驻央企已在世博片区初步形成总部、金融、能源、贸易等功能板块。

这些央企名头响亮:中国宝武、中国商飞等2家一级总部和中核上海总部、中铁投资等9个区域性总部,远东宏信、商飞资本、天安财险等一大批金融机构,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核电等一批能源企业,中铝国际贸易、中铜国际贸易两个千亿级的贸易平台等。世博片区已成为上海市央企集聚密度最高、央企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

从土生土长到不远千里迁入,央企点赞“这里特别适合做生意”

还是原来那块地,为何能“生长”出如此多央企?“这里适合做生意”,是央企的共同心声。

振华重工副总裁刘启中触景生情。成立于1992年的振华重工,伴随浦东开发开放而成长壮大。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公司,发展为全球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产品已进入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注册在自贸区的企业,振华重工享受了不少“福利”。其28家海外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2017年,振华重工被认定为上海自贸区原产地证书无纸化签证试点企业,这也是全国第一家获得此项资质的企业,大大方便了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业务。”近年来,振华重工从原来的卖产品转型为卖产品全生命使用周期内的服务,凭借自贸区政策便利,极大推动了企业自身转型升级。

近年来,振华重工通过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建造能力,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器”的建造。公司作为上海洋山四期的总承包方,提供了全部智能设备和设备管理系统,助力上海市向世界第一贸易大港进军。

北京时间4月17日上午,振华重工在上海总部大楼采用视频形式远程指导DPW集团孟买那瓦舍瓦(NSICT)码头4台岸桥完成卸船,这是疫情期间振华重工首次采用“云指挥”进行海外卸船。振华重工供图

“浦东一直是中化国际全球化发展的大脑与智库。”中化国际董事会秘书柯希霆表示,中化国际从贸易起步,到开疆拓土、海内外并购、创新驱动、战略转型,每一步都与浦东蓬勃发展紧密联系。

早在2001年7月,中化国际就实施战略南移,将公司总部从北京迁入浦东,并于 2016年搬迁至位于世博园的中化国际广场——立足浦东发展20年来,在浦东积极打造“总部经济”,多项战略从这里起源,辐射全球,不断转型与发展,由单一的贸易公司成功转型为以精细化工为核心的产业化公司,中间体及新材料、聚合物添加剂等业务均达到一定的行业地位。公司总资产规模增长26倍,营业收入增长 17 倍,实现了业务快速增长。

而中化国际下属企业圣奥化学将公司总部从江苏迁至上海,通过积极与上海自贸区相关部门沟通,2019年落实了迁移上海后取得“大企业总部”资质的各项工作,享受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圣奥化学2020年推进海内外投资项目,背靠中化国际相关业务银行的良好关系降低融资成本,而浦东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流程、海外对上海自贸区企业的高认可度,将有利于加快后期投资项目相关监管审批速度。

柯希霆表示,浦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营商环境日新月异,多年来在优化精简办事流程、提升行政服务效率、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优化人才建设、营造吸引人才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措施,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益良多。

有一位央企负责人,曾被问及“为什么把重要业务板块从北京搬到世博片区?”他回答:“上海是一个特别适合做生意的地方!”

央地融合发展催生“化学反应”,邻居们经常串门共同做大生意

世博园央企总部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中化国际供图

行走在世博园央企总部区域,眼前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空间集聚带来了业务功能的集聚。

2011年,参与世博园区开发投资建设的中铝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入驻后,2018年把公司决策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和部分贸易业务结算也转移到了这里。“世博园区有独特优势,各个业务板块集聚,包括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这对大宗商品贸易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吸引力。”公司财务总监董克恭表示。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外运华东有限公司秉持“国家有需,外运必达”理念,成立了重点物资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组,不遗余力做好重点物资物流保障。2月初,公司及时开通上海到武汉的防疫物资铁路物流通道,助力武汉疫情防控攻坚战。

中外运华东公司还与世博园区多家央企合作,抵御疫情影响。“中化、中铝,都是我们的客户。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坐下来一起商量运输方案,一起开展海外合作,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我们抱团出海,国际贸易不断航,货物进出有保障。”中外运华东公司总经理王笃鹏说,疫情给传统运输行业带来挑战,也让人们看到新机会,“比如国际集拼中转业务,在疫情期间增长很快,我们和央企合作伙伴商讨,能否利用现有的‘E拼’线上平台,在浦东外高桥和临港地区建设国际贸易中转集拼基地,让更多贸易商获益。”

为进一步推动央企集聚、发展,世博园区竭尽全力做好服务。首先按照“四个统一”(世博园B片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理念,建设高密度、低高度、小街坊、紧凑型国际一流商务社区。特别是在推进地下空间统一管理方面,作为全国首创,推动各入驻央企签订了地役权合同,基本解决了共性化管理难题。

同时建立央企特别服务机制,定期上门拜访,做好金融和人才等各类政策宣传与解读,采取管家式、保姆式服务措施,确保项目落地、问题解决、需求满足。园区还积极为发展赋能,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张江高新区各类创新制度和政策,组织开展各类投资考察活动,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为了推动入驻央企和世博、浦东发生化学反应,2018年5月,在上海市经信委和浦东新区政府指导下,片区推动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平台使命清晰:“立足世博、精耕上海、服务全国、放眼全球”。

2019年6月,上海临港集团、上海电气、上海建工、国泰君安等10家上海地方国企正式成为自贸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理事单位,形成“央”“地”双强、“央”“地”更加紧密融合的关系。央企和上海地方企业融合也颇有进展。国新控股(上海)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了央地融合股权投资基金,还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合作并参与研究院改制;中外运华东公司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新成立七大事业部,业务管辖范围从两省一市增加至六省两市,营业额将翻番;华电集团上海公司与临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等。入驻央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崭露头角,进博会上不少央企举办论坛、采购商品、签订项目,非常活跃,中化国际等一些央企,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了系列项目,使央企总部基地成为项目输出高地。

今年3月,9家央企和1家地方国企16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世博片区,总投资金额累计达到960多亿元。

“秀外慧中”,“世界会客厅”比肩纽约百老汇

催生“化学反应”自然离不开高品质生态和人文环境。整个世博园区已从世博会前的农村、渔村、厂中村形态,跃升到高端机构、跨国公司、顶级活动集聚的中央活动区、世界会客厅。

站在央企总部大楼上望出去,卢浦大桥近在咫尺。谢卫群摄

经过更新改造,世博园区生态优势明显,拥有9.5公里长的黄浦江滨江岸线(三道)之外,复合绿化率达50%左右。

世博园区除“一轴四馆”和4个长期保留的场馆,惠灵顿国际学校已投入使用,莱佛士国际医院、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即将竣工,上海纽约大学、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国际马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占地约1.88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建成后将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兼文化性、生态性、公共性于一体,成为黄浦江沿岸的生态地标。2023年前后,随着13座世界顶级大型文体场馆全部建成,世博园区将提前两年完成文化空间布局倍增行动,届时文化演艺座席将达6万个,规模上接近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

“在不远的将来,这个世界会客厅将打造成为最有活力、最时尚、最多元的区域,凸显‘秀外慧中’的特点。”上海自贸区世博管理局副局长沈峰说。

秀,即文化演艺展示功能,世博园区每年承办500多场赛事,未来将挖掘文化演艺的品牌;外,即众多外资机构、企业等,打造高度对外开放区域;慧,即智慧城区,未来世博片区将把经济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文化服务功能和政府服务等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中,即“中”字头央企,继续打造央企总部集聚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园区正让愿景一步步触手可及。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