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境外疫情输入,上海这个拥有1.3万外籍居民的街道这样下绣花功夫

2020年03月09日16:33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3月9日电 (陈晨)3月6日晚11点多,浦东花木街道东城社区第八居民区书记宋燕仁接到了电话,小区内有2名日本居民已从机场出发,请社区做好准备。3月7日凌晨2点多,花木街道联洋社区第五居民区书记张晨敏的手机突然响起,小区内有2名居民经重点国家回国,即将抵达小区门口。

据统计,从3月6日至今已有39位入境居民被安全护送到家。“有了街道配备的大音量老人机,我们再也不怕半夜叫不醒喽。”花木街道居民区书记们都爱开玩笑这样说。“我们24小时在线,一定要保障封闭式转送最后一公里。”

多语种宣传队伍:一社区一策

近期境外疫情日趋严重的“吃紧”时刻,面对境外人员返沪与日俱增的情况,花木街道对全域167个小区展开为期两周的上门排查,重点核查境外人员信息数据,更新漏登记及可注销信息,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记者见到,在有8000多外籍居民的花木街道联洋社区,随处可见多种语言的横幅,“个人防护四要素,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门、不聚集。”,中、英、日、韩、波斯语等多语种告居民书、宣传视频和横幅,实行“线上线下”推送,提示境外来沪人员登记牌,引导境外人士进入小区要登记。在花木街道联洋社区涉外服务站的微信群里,社工会用多种语言给大家发送新冠肺炎病毒的最新情况以及防护措施。

为了守好小区门,花木街道各个居委结合实际,使出不同“利器”,确保施策更精准。联洋社区制作了多国语言宣传横幅、来沪人员登记牌,引导境外人士进入小区要登记,并通过联洋社区涉外服务站为外籍居民提供帮助;联洋社区五居委考虑到境外返沪居民较多,建立了“境外返沪人员健康服务群”,每位境外返沪人员在小区门口登记时就被邀请扫码入群,由涉外社工负责关心好群内信息互通工作,并每天关心好境外居家隔离跟踪服务。

日本居民多的东城社区招募了一支日语志愿者队伍,开展日语宣传;钦洋社区组建了疫情防控外语翻译组,除了常用的英语外,还招募到了小语种阿拉伯语翻译志愿者。对于所有涉外小区,街道要求所属居委每日发布防疫工作日志,写明小区防疫动态、工作重点外,还依法有据写明对涉外入境人员的管控措施,提倡一视同仁、无差别、同标准,不放松也不加码,消除居民对于小区内涉外入境人员的恐慌。

“我们联洋社区存在境外来沪确诊人士的密切接触者,他们坐了同一架飞机,但是这个外籍居民一到小区就自我隔离了,之后再也没出过门,所以跟其他居民没有任何接触。”花木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收到密切接触者通知的时候,他之前也一直在自我隔离,所以社区、居民心理不会恐慌。”

精准防疫“大数据” :一房一图

“我们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每户的数据,家里几口人,是否为党员,从哪里回沪,是否已过隔离期14天”花木街道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到。

花木街道发挥城运中心市民信息平台作用,与GIS系统精准对接。由“挂图作战”升级为“带图作战”,形成“一街道一图”“一小区一图”“一楼一图”“一房一图”。将辖区境内外居民的出入境情况和“全覆盖扫楼”情况都细化到相应图中,形成个体信息数据化,并保持数据每日动态活力。

同时,花木街道还将“城市大脑”提质增能,把与社区工作相关的其他信息数据也一并梳理并配置在系统上,使平台不仅在防疫期间发挥作用,更能够在日后成为人口管理、基层党建、志愿者工作、老人服务、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平台。有了精细化的大数据,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小区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类精准管控,为小区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夯实闭环“绣花功” 24小时守候

47个居民区除24小时守候,保障入境人士封闭式转运“最后一公里”外,花木街道还做实从机场到社区严防疫情输入每个细节,织密防疫“针脚”。

作为防控疫情境外输入管理闭环中的最后一环,花木街道制定严格工作流程,在接到新区指挥部电话后由街道城运中心第一时间通知居委,居委、花木派出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三人工作小组在小区门口确认人员,做好“三问三登记”,并启动隔离程序:向入境人员出示居家隔离告知书,经隔离对象本人同意并签署《居家隔离观察承诺书》后,落实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健康观察。居委和物业将做好后续生活照顾服务。

透过花木街道防疫工作精细化的思维与管理,在社区也日益形成了一种“三高效应”,即通过高效率的政府举措,与高素质的社会配合运转,达到共创高质量的治理目的。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