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漕泾镇:“文化+”焕发乡村灵动之美

2020年01月14日19:26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1月14日电 14日,来自江苏、浙江的盐文化方面专家齐聚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共同见证“沧海盐田”盐文化馆开馆,自此漕泾镇盐文化“一书、一馆、一剧”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据了解,漕泾6000年以前成陆后就有人类居住,于宋代因盐商云集形成集镇,因镇旁有古代运送漕粮的漕溪河而得名,拥有上海仅存的6000年前古海岸遗址和上海最后一片盐田。近年来,漕泾镇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文化情怀为正能量,历史传承为支柱,在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中为乡村振兴强根聚魂,以“文化+”焕发乡村灵动之美。

挖掘盐文化,增强乡村新动能

为保护和弘扬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发掘金山地区盐文化,开辟传承创新之路,促进本地区及长三角盐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漕泾镇以盐民珍贵的记忆为基础,把“深调研”成果作依据,通过歌舞剧展演、书籍编写、音乐传唱、展品展示体验——“一书、一剧、一馆、”展示盐民在与大自然的拼搏和抵御侵略、反对压迫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全面立体地展示盐文化的风采。2017年5月由漕泾镇创作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沧海盐田》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亮相,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同年,首部记录上海盐文化发展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沧海盐田:上海盐文化史话》面世;歌舞剧《沧海盐田》原声碟也初试啼声。

盐文化馆内含多个展区,包括序厅、盐业三宗、史海盐踪、文化之源、沙盘煮盐、互动体验六部分。栩栩如生的盐雕、年代古老的盐罐、沙盘煮盐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馆内的数字魔墙,打破了传统展示方式的藩篱,为传统文化馆插上数字翅膀,通过互动大屏用魔墙软件以图文内容,视频介绍等形式让进馆体验者身临其境地体验盐文化藏品的神奇魅力。在矩形的屏幕上,通过不同的触摸手势,将展示内容放大或缩小及360°旋转展示,让参观者产生极大的乐趣,在乐趣中学习盐文化知识。魔墙创造出的这些“超感官”的体验,以“新的语言”通过和魔墙简单的互动,体验者就能直接与盐文化“面对面”交流,真正的做到走进文化,观赏“永不落幕的盐文化展”。

当天,浙江、江苏和金山的盐文化专家还就长三角盐文化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将共同编写金山《盐业志》。专家们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文化产业最为发达、文化创新能力最为强盛、文化产业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增强文化竞争力上发挥先导作用,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在文化产业价值链、文化资源供应链、文化品牌服务链中的地位。

守住乡土文化,激活乡村历史记忆

漕泾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留住乡音、乡愁,延续乡土文化气息从时代回忆望见村庄新生。去年,漕泾镇第一家村史馆——水库村史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海陆变迁、古迹遗存、水窼之变、水库里革命史到时代新村……馆内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旧物、一幅幅还原历史的场景像幻灯片般放映,无不讲述着村里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着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反映着老百姓奋斗的光辉历程,展示着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史馆建成后,很多村民都迫不及待地前来参观,“我姓何,门口看到了我的姓,很激动”,门口的7个水库村大姓一下子把村民的记忆拉回到从前,“这里有当时老一辈劳作时的场景,渔网渔具,这些物件可是几十年前的东西,看着它们,就能想起以前的生活。”

在漕泾镇有一条阮巷老街,有着650多年历史,它不仅记录了阮巷的历史,更承载了一代代漕泾人的记忆。在乡村振兴中,漕泾镇以阮巷老街文化展示馆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记忆。去年12月31日,阮巷老街文化展示馆开馆。三五牌台钟、脚炉、煎药锅、老布匹、罩篮、黑白电视机……一件件老物件承载着乡土记忆,墙上土生土长于阮巷村的国画家潘育文老师创作的6幅阮巷风情图记录着老者记忆中的老街风情,阮巷老街文化展示馆以史料的表白、器物的叙说、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阮巷村街历史人文美、自然风光美、古风古韵美、家风家教美、特色田园美,让人走进一段历史,品味一段乡愁。(王文娟、龚兰)

(责编:王文娟、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