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博物館火出圈 脫口秀式講解讓文物活起來

閔行區博物館“小館辦大展”連續火出圈,年輕講解員也備受追捧
脫口秀式講解讓文物活了起來
“春秋時有位楚靈王,他以舉國之力修建了章華台,被戲稱為‘細腰台’,你知道這名字的由來嗎?因為楚王好細腰,楚國女子吃得比較少,登上章華台要休息三次……”
這兩年,閔行區博物館以“小館辦大展”連續火爆出圈。今夏,閔行區博物館的新展“楚風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又火了。開展僅三天,觀展人數就突破1萬人次。不少觀眾只能踮起腳、伸長脖子,隔著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群,聆聽上海市金牌講解員徐迪引人入勝的講解。在小紅書、抖音、B站上,這位“博物館小迪哥”的粉絲也已超10萬人,講解視頻被大量轉發、借鑒和模仿。
一位90后區級博物館講解員為何能受追捧?徐迪半開玩笑地回答:“因為我擅長‘講八卦’。”
“八卦”背后是專業精神
徐迪學的是播音與主持專業,但交談時絲毫聽不出“播音腔”。“小迪哥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端著,口語化表達,很鬆弛,他採用了脫口秀式的通俗講法,而不是一板一眼背講解稿。”一位觀眾總結。
除了好細腰的楚靈王,被徐迪“吐槽”過的名人還真不少——“辛追夫人其實是個吃貨,她愛吃兔子、鷓鴣、斑鳩、天鵝、野豬,去世時胃裡還有138.5枚甜瓜籽”“這張唐長安城的平面圖上,分布著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長孫無忌的風雅舊居,你們知道這些房產的地段和價格嗎”“葉公好龍又怕龍,其實是當時楚文化的一種隱喻,體現了‘原本崇鳳的楚人主動吸收中原禮制(龍崇拜)’的復雜心態”……
“講歷史,就要像聊家常一樣。”徐迪說。但“八卦”的背后是專業精神。每次大展前,他要做大量功課,除了看展品資料,還會看B站上的中國通史,再看對應朝代的紀錄片和考古片。日積月累,做到融會貫通、深入淺出,把艱深枯燥的內容化為親切的故事,讓冰冷靜默的寶藏文物活起來、火起來。
從“無人來”到“搶著來”
受追捧不是一天煉成的。2014年,徐迪從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進入閔博分館張充仁紀念館當講解員。
10年前,區級博物館基本沒啥人去。2019年,位於新鎮路的閔行博物館新館對外開放,建筑面積超15000平方米。展覽空間大了,挑戰隨之而來。和許多區縣博物館類似,閔博自身的館藏並不豐富,以當地出土文物和民俗展陳為主,如何吸引觀眾?
2022年7月,閔行區成功從西安博物館引進130余套展品,推出特展“樂居長安——唐都長安生活展”,一炮而紅,每天放出的2000張票很快被一搶而空。閔博還積極探索網絡傳播,徐迪大展拳腳,不僅擔任現場講解員,還開始直播,與新媒體博主一起出鏡,用脫口秀的講解方式帶領觀眾步入盛唐。就這樣,以“博物館小迪哥”為核心的視頻賬號順勢而起。
2023年9月,“萬歷那年——明十三陵·萬歷文物特展”開展前夕,徐迪帶領團隊進入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宮,提前拍攝預熱視頻,引發關注﹔去年,閔博策劃推出“相遇海昏侯”特展,實現月均超10萬觀展人次﹔今年1月,“貞觀鑒”特展開展,日均觀展6000人次……從“無人來”到“搶著來”,閔博一次次刷新觀展熱度的紀錄。沿著中華文明的脈絡,用重磅大展將歷史串聯,這便是閔博持續紅火的秘訣。徐迪也從文博小白成長為金牌講解員。
講解員要做文化引路人
“作為文博講解員,我的角色就是一位文化引路人,希望引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文化事業,熱愛文化、傳播文化。”徐迪說。
這幾年,與閔博一起“熱”起來的,是閔行區越來越豐富的文化供給和快速繁榮的文化產業。對此,徐迪有切身感受。如今,來博物館的人多了,喜歡聽講解的人也多了。他將講解直播做成切片,在視頻賬號發布,方便觀展者回看。
在徐迪的牽頭下,閔博“卷心菜”志願講解團隊於2023年成立,最初的核心成員是5名全職媽媽,如今志願者人數已超百人。“作為業余講解員,一開始我們的水平比較‘菜’。但我們想為觀眾提供高水准的講解,因此要不停地‘卷’自己,不斷學習提升。”志願者盧佳道出了團隊名稱的由來。
擔任閔博宣教部主任后,徐迪負責的工作越來越多,親自講解的場次有所減少,但每場大展的首展必是他來講解。比起“網紅講解員”的稱謂,徐迪更希望當好閔行區博物館“大堂經理”,讓市民樂於走進博物館,徜徉在歷史的大課堂裡。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勇娣 閔行區融媒體中心 陳奕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