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一對上海“老搭檔”上榜全國首批協同保護名錄

2025年10月15日10:06 |
小字號

全國首批“國保單位·古樹名木”協同保護名錄中,有一對上海“老搭檔”

真如寺大殿“攜手”古銀杏上榜

真如寺大殿前650歲的古銀杏。 受訪者供圖

真如寺大殿前650歲的古銀杏。 受訪者供圖

最近,普陀區的真如寺廣受關注,不僅因為它有上海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筑——真如寺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棵650歲的古銀杏。

記者昨天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了解到,真如寺大殿“攜手”古銀杏被納入全國首批“國保單位·古樹名木”協同保護名錄,而且是上海唯一入選該名錄的一對組合。

在古樹和文物間畫等號

北京的天壇與九龍柏,陝西的黃帝陵與黃帝手植柏、保生柏,山東的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與古樹群,山西的晉祠與周柏……來自全國18個省份的28對組合都聞名遐邇。真如寺大殿與殿前的古銀杏同樣受到廣泛關注。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真如寺在真如鎮桃浦北岸,元延祐七年(1320年)建,名萬壽寺,俗名大寺,明清屢經修建﹔殿前有古銀杏一株,樹齡約五六百年。依據史料及現場勘測情況,該銀杏樹在1986年被認定為一級保護古樹,獲得古樹編號“0067”,成為從元代陪伴上海至今的“活文物”。

“我們為這對組合由衷地感到高興。”普陀區綠化部門一位負責古樹管理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和這位650歲的“老人家”打了十幾年交道,見証了它從“亞健康”狀態到如今的枝繁葉茂。

業內人士指出,此前,一些地方存在“重文物輕古樹”的現象,盡管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古樹名木,但管理養護責任不明。上海在2002年已探索地方立法,《上海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保護條例》明確了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的養護責任,真如寺大殿前的古銀杏養護責任人即為真如寺。

“協同保護名錄的發布,將進一步提高古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普陀區綠化建設管理中心負責人坦言,盡管都是歷史文化記憶的載體,但古樹名木嚴格來說不屬於法律定義上的“文物”范疇。現在,重點文物和古樹名木“組團”上榜,就是廣而告之:要像重視文物一樣保護古樹名木。

不少業內人士建議,讓協同保護名錄內的古樹名木能夠在保護待遇上向重點文物看齊,比如,提高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的養護標准,或者文保單位在制定文物保護計劃時,統籌考慮保護范圍內的古樹名木。以“0067”古銀杏為例,作為“鄰居”的真如寺大殿會投入日常維護資金用於白蟻的防治,作為養護責任人,文保單位可協同開展古銀杏的白蟻防治。

保護方式轉型增進“交流”

根據《上海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保護條例》,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為古樹﹔樹種珍貴、稀有,或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又或者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為名木﹔樹齡在8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樹木為古樹后續資源。

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2841株,其中,古樹名木1890株,古樹后續資源951株。樹種主要集中為銀杏、香樟、廣玉蘭、櫸樹、桂花、瓜子黃楊以及懸鈴木等上海地區適生樹種。

古樹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証者,因不可再生,更顯彌足珍貴。對於它們,上海給予了一系列特權。

首先是擁有“養老庄園”——古樹名木樹冠垂直投影外不小於5米的范圍內劃定為保護區。保護區內,禁止挖坑取土、焚燒、傾倒有害廢渣廢液、新建擴建建筑物和構筑物等損害古樹名木正常生長的活動。

其次,它們享受定期體檢。名木以及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樹,至少一個季度一次﹔樹齡在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樹,至少半年一次﹔古樹后續資源,至少每年一次。

此外,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樹和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名木禁止移植,就算是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也必須繞開它們所在的保護區。

“很多年輕人不理解,為什麼要這麼愛護古樹?”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負責人認為,這反映了傳統保護模式的缺點,隻把精力集中到照顧好古樹,卻切斷了它與人、與城市的連接。如果人們連認識、了解它們的機會都沒有,又怎能建立與古樹的獨特記憶?怎能發自內心地去愛護它們?

近年來,上海創新打造了一批古樹公園,鼓勵通過設計讓人們與古樹“交流”。比如,櫻花路海桐路路口的古蠟梅園裡,一株古樹編號為1535的素心蠟梅在園中安享晚年。來自周邊社區的“市民園長”擔任志願講解員,講述古蠟梅的前世今生。中山公園159歲的古懸鈴木也在公園無界化改造后,增進了和公眾的交流。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