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滬追“樂” 上海國際藝術節“馬勒周”開啟

“馬勒周”開啟 全球觀眾來滬追“樂”
前天下午,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迎來高光時刻——指揮大師瓦萊裡·捷杰耶夫率領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以古斯塔夫·馬勒《第七交響曲》(夜之歌)拉開“馬勒交響曲全集”系列演出序幕。在馬勒誕辰165周年之際,這場“五天演繹九部馬勒交響曲”的音樂史詩,不僅是樂團中國之行的唯一一站,更成就世界音樂史上的罕見壯舉,讓滬上及全球樂迷迎來“有生之年”的見証時刻。
首場演出后,捷杰耶夫接受了上海記者採訪,他說:“在單個國家、單個城市、單個劇院,短時間內完整呈現一位作曲家的全部交響曲,極為罕見。選擇這樣龐大且有難度的項目,絕不輕鬆,需要大量努力和挑戰,體現了藝術節的格局和擔當。”捷杰耶夫口中的“罕見”,正是這場演出引發全球追“樂”的核心原因。
捷杰耶夫回憶,1998年秋天,他第一次來上海,指揮了上海大劇院的開幕演出,那是他在中國的首場音樂會。當年,觀眾中有一半以上是歐美企業代表,而如今,台下以中國觀眾為主,還有很多年輕人。這在他看來,是可喜的變化。“對我而言,讓中國年輕人愛上馬勒,是一大挑戰。”
演出中,捷杰耶夫以精准且富有戲劇性的節奏,帶領樂團將《第七交響曲》“從黑夜至天明”的宏大構思展現得淋漓盡致。談及馬勒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捷杰耶夫直言:“馬勒對作品質量要求嚴苛,他的人生有歡樂也有悲劇,這些都藏在音樂裡——比如他的晚期作品,更多反映了他的失望與人生變故,而《第五交響曲》創作於他人生快樂的階段,聽起來很明快。”
首場演出結束時,全場掌聲雷動,歡呼聲響徹音樂廳。樂評人張菲兒感嘆:“捷杰耶夫將馬林斯基樂團的精確與激情完美融合,《第七交響曲》的晦暗與光明形成鮮明對比,既是深度詮釋音樂,也是一次精神體驗。”
“我們有時會一天演兩場,強度很大。”為了保証演出質量,樂團帶來了眾多經驗豐富的樂手輪換演奏,部分獨奏家也會交替登場。許多樂手此前曾來華演出,熟悉上海的演出場館,為演出提供了便利。
作為藝術節重磅演出,“馬勒交響曲全集”開票即引發搶票熱潮,《馬勒第八交響曲》一經上線便告罄。數據顯示,近45%觀眾來自外省市,更有美國、德國、俄羅斯等多國樂迷專程奔赴上海,開啟“看藝術+游上海”的專屬“馬勒周”。
來自美國的伊萬是馬林斯基“鐵杆粉絲”,此次購入全集套票:“能在一周內、同一個城市聽完馬勒全集,機會實在太難得了。”
不少樂迷從全國各地趕來,對他們來說,相比飛到海外聽音樂會的高成本,上海更有性價比。來自廣州的“馬勒迷”李先生說:“非常珍惜這次機會,提前做了很多功課,希望聽完全集,可以對馬勒有更深刻的了解。”
隨著《第七交響曲》首演落幕,上海的“馬勒宇宙”之旅才剛剛開啟。12日當晚,《第四交響曲》與《第五交響曲》接連奏響。接下來幾天,神秘的《第三交響曲》、磅礡的《第二交響曲》、“千人交響”《第八交響曲》及直面生死的《第九交響曲》將陸續登台。
“馬勒九部交響曲的演出不是‘輕鬆漫步’,是艱巨又充滿挑戰的工作,但這正體現了演出的價值。”捷杰耶夫的話,既是對藝術的敬畏,也讓這場跨越五天的音樂會,成為上海向世界展現文化活力的生動注腳。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