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全球創新藥械最友好城市”,治療糖尿病、癌症等國產創新藥問世

近日,上海醫藥企業復宏漢霖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突破——公司自主研發的斯魯利單抗在胃癌圍手術期Ⅲ期臨床研究中達到主要終點,支持提前申報上市。這是全球首個胃癌圍手術期以免疫單藥取代術后輔助化療的治療方案。
復宏漢霖的突破,是上海生物醫藥創新實力日益提升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上海積極打造“全球創新藥械最友好城市”,用政策、人才、臨床資源、金融資本、產業創新生態吸引全球人才和企業來滬發展。
今天,以“鏈動全球 賦能產業”為主題的2025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將在張江開幕。本屆產業周匯聚國際科技大獎得主、國內外院士、數百位學術界和臨床醫療專家,以及千余位知名藥企、投資機構、生態服務伙伴代表,他們將分享觀點,共謀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藍圖。
“新優藥械”政策讓產品進院提速
市科委介紹,“十四五”期間,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從2021年的7617.14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847.0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94%。今年上半年達5005.66億元,預計今年將突破10000億元。
在創新藥和醫療器械領域,2021年至今年9月,上海獲批國產1類創新藥30個,佔全國17%﹔其中在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有4款產品上市,佔全國57%﹔獲批境內第三類創新醫療器械45個,佔全國20%。
今年獲批的國產1類創新藥中,銀諾醫藥研發的依蘇帕格魯肽α引人矚目。這是全球第四款、我國首款原研上市的人源長效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在治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慢性代謝性疾病方面,已表現出人源長效GLP-1藥物的顯著優勢,有望在全球市場展現中國創新藥的競爭力。
依蘇帕格魯肽α注射液
“真是十年磨一劍!”銀諾醫藥創始人、董事長王慶華博士感慨。2015年,他帶領團隊在張江藥谷建立了銀諾醫藥研發中心。此后,這家企業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和政府加速審批政策的支持下,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最終將國產GLP-1藥物推向市場。
為鼓勵創新產品入院配備使用,市政府辦公廳去年7月印發的《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在國家醫保藥品和“新優藥械”產品更新發布1個月內,我市醫療機構根據臨床需求和醫院特色,將相應創新藥械以“應配盡配”原則配備使用。
銀諾醫藥就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依蘇帕格魯肽α上市后,入選了上海市第五批“新優藥械”產品目錄,目前已進入42家上海醫院,實現了從創新研發到醫院落地的閉環。在“新優藥械”政策推動下,截至今年8月,196種產品已納入上海市“新優藥械”產品目錄,包括64種藥品和132種醫療器械。
構建全方位出海體系“鏈動全球”
“十四五”期間,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化進程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全球輸出”戰略轉型,構建起融資活躍、臨床試驗協同、產品注冊突破的全方位出海體系。
在創新藥成果對外授權(License out)這個出海指標上,上海企業領跑全國,2024年達成對外授權交易38起,總金額為307億美元,佔全國近三分之一。今年1—8月,上海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已有37起,總金額為188.16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
在業內,和鉑醫藥被稱為“BD數量之王”。BD是商務拓展的英文縮寫,在生物醫藥行業特指對外授權和引進授權。截至今年6月,這家上海企業共達成17起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超100億美元,在雙抗、多抗、抗體偶聯藥物、細胞治療和mRNA(信使核糖核酸)等前沿領域與阿斯利康、輝瑞、艾伯維、莫德納等多家跨國藥企建立了深度合作。
之所以成為“BD數量之王”,和鉑醫藥打造的Harbour Mice研發平台是重要基礎。這個平台生成的全人源僅重鏈抗體具有免疫原性低、開發靈活度高等優勢,其分子大小僅為傳統治療性抗體的一半,適合開發多個技術方向的創新藥。
除了對外授權,上海生物醫藥出海方式還包括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創新藥械海外注冊。2021—2024年,上海醫院牽頭或參與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項目達1486項,今年1—8月新增202項。2021年以來,已有9款滬研藥品在美國、歐盟、日本、印尼等國家和地區上市。聯影醫療、微創機器人等企業的一批創新醫療器械成功進入國際市場。
“作為復星旗下生物創新藥平台,我們的生物藥出海已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復宏漢霖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朱俊博士說。這家企業在成立早期,主要研發生物類似藥。近年來,公司專注於生物創新藥研發,決心以源頭創新撬動全球市場。在研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體1)抗體偶聯藥物已在中國、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啟動國際多中心Ⅱ期臨床試驗,有望為非小細胞肺癌、宮頸癌、食管鱗癌等多種癌症提供新的廣譜性治療方案。
復宏漢霖員工在生產基地工作。
AI和風險資本賦能產業發展
在和鉑醫藥副總裁劉華看來,上海高校和生物醫藥企業眾多,本土和海外人才集聚,有能力對標波士頓,大力發展Biotech公司(生物技術驅動的創新藥企)。隨著大模型興起,越來越多的Biotech公司需要人工智能賦能。為此,和鉑醫藥正在布局AI藥物研發平台,構建從靶點發現、抗體設計、臨床前優化到臨床預測的AI全鏈條能力。
這家企業計劃本月發布抗體大語言模型,它能生成具有高親和力、高穩定性的VHH(重鏈可變區)抗體序列,並針對特定靶點進行虛擬優化。“我們正在與一家上海市屬國資基金洽談合作,打算共建‘AI+制藥’孵化器,培育AI賦能的初創Biotech公司,打造AI驅動藥物研發的創新生態。”劉華透露。
在這一合作項目中,風險資本扮演著重要角色。2024年,上海設立了總規模225億元的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目前已遴選出13隻子基金,資金放大5.59倍。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上海國資母基金等綜合性基金也將生物醫藥作為重點投資方向。上海還設立了100億元規模的並購基金,圍繞鏈主企業實施並購投資,提升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產業能級。2021—2024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累計融資2383.72億元,發生融資事件1494起,金額和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展望“十五五”,市科委表示,上海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堅持改革開放,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進一步優化完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全力推動“基礎研究—孵化轉化—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落地生產—推廣應用”創新全鏈條,加快建設世界級生物醫藥創新高地和產業集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