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系列報道

AI有用丨“智能體檢員”上崗,道路這些問題秒變“小透明”!

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
2025年10月02日10:15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道路,猶如城市的“血脈”,其暢通潔淨關乎著城市的健康活力。但城市道路環境維護難題重重:道路保潔質量如何精准把控、市政設施病害怎樣才能及時發現?跨行業協作效率低怎麼破解?

“以前,全靠人在馬路上轉,不僅效率低,還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有些角落的垃圾很容易被漏檢。”上海靜安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一線巡檢工作人員感慨。如今,隨著“城市運營AI一體化巡檢”模式的上線,道路環境維護方面的“麻煩事兒”都成了過去式。

環衛督察車裝了“智慧眼”。受訪者供圖

該集團針對環衛、綠化、市政巡檢的痛點,給環衛督察車裝了“智慧眼”——輕量化的智能巡檢AI攝像頭。這個小小的攝像頭可不簡單,它像個敏銳的觀察者,時刻注視著道路上的每一個細節。再搭配上圖像識別、激光雷達這些“黑科技”和垂直領域大模型,環衛督察車化身為能識別30多種問題的“城市道路掃描儀”,就像給馬路請了位“智能體檢員”。

這位“智能體檢員”的工作范圍可不小,它跑遍了靜安區14個街鎮的284條道路、1299個路段。無論是路上的暴露垃圾、打包好的垃圾,還是路面的坑槽、裂縫,甚至是井蓋沒蓋好、欄杆壞了這些細節,都能被精准“看”到。經過實際檢驗,它的識別准確率超過90%,真正做到了對道路問題的精准“把脈”。

“智能體檢員”對道路問題精准“把脈”。受訪者供圖

“發現問題是第一步,如何快速處置同樣關鍵。”靜安城發集團副總經理陳玨峰表示,以前人工發現問題后,需要手工錄入登記,通過對講機呼叫派單處置。雖然很便捷,但缺乏精准定位和現狀詳細描述,導致處理效率大打折扣。

AI一體化巡檢流程。受訪者供圖

而現在,巡檢設備引入邊緣計算,並借助5G技術實現了工單的即時派發與處置。例如,早上8:15,巡檢車發現了一處暴露垃圾,到8:30分,處置人員已經到場並且完成了清理,整個過程僅耗時15分鐘。

在這一環節,城發集團使用了“秘密武器”——“一張圖”管理。AI在圖上實時標注道路上的各種問題,用不同的顏色顯示路段環境狀況。一旦發現問題,系統立即調度附近作業力量迅速趕赴現場﹔同時,結合巡檢車的GPS軌跡,核對作業計劃,確保每條路都查得到、無遺漏。問題解決后,數據回傳到平台,形成“巡—管—養—用”完整閉環,實現事前能預警、事中能跟蹤、事后能監管。

一張圖管理。受訪者供圖

在圖中,精細化管理一覽無余。陳玨峰表示,任意路段、任意工單的數據都是真實可靠的,是集團內部決策的重要依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數據之間的關聯,預測問題發生的趨勢,從而提前介入,避免‘被動式’管理,保持城市管理的常態與高效。”

這種基於數據的決策方式,不僅讓城市管理更加科學、精准,也打破了環衛和市政行業各自為政的壁壘。通過共享巡檢車輛和多場景AI大模型,建立跨業務協同機制,實現信息實時共享。應急事件處置時,可以快速調度力量響應,大大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

基於靜安區路況條件特點,一輛巡檢車一天8小時巡檢裡程 60—70公裡,工作量相當於10-12名人工巡檢員。2025年第二季度,3輛巡查車累計巡查16032公裡,推送環衛案件8297件、市政病害7263件。環衛業務問題從發現到處置歸檔閉環只要20分鐘,市政病害發現能力和處置修復能力也都得到了雙重提升。

這一高效模式帶來的積極影響,在2025年上半年的各項數據中得到了進一步凸顯。環衛保潔投訴率較2024年同期下降20%,市政病害漏檢少30%,進一步提升日常作業效率,確保城區環境品質。

目前,AI巡檢車已在靜安區全面推廣,成為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靜安區城發集團的探索並未止步,他們正計劃將這一技術應用於更多場景,如垃圾分類收運、物流體系調度等,持續拓寬AI技術的應用邊界,打造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運營“靜安樣本”,讓城市更加智慧、宜居。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