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房換新顏” 漕溪三村舊房原拆原建項目交付

漕河涇街道漕溪三村舊住房原拆原建項目交付
172証居民“舊房換新顏”
臨近國慶、中秋“雙節”,倪阿姨迫不及待想要搬回漕溪三村的“新家”。
“回家”是因為她在漕溪新村居住了30多年。“新家”則是因為歷經一年多的建設施工,位於徐匯區漕河涇街道的漕溪三村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昨天正式竣工交付,倪阿姨拿到了新家鑰匙。包括她在內,小區172証居民共同見証這一“舊房換新顏”的幸福時刻。
這是繼康健路341弄7—8號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后,徐匯區又一原拆原建改造案例。無論是康健路項目還是漕溪三村,都反映出同一個事實——原拆原建暫時無法規模化批量推進,因為每一個小區、每一棟居民樓的改造,都受到客觀條件約束和居民訴求多樣等因素影響。這一次,漕溪三村做對了什麼?
居民陋室中期盼改變
完成拆除重建后,漕溪三村原先低矮的三層樓房被一幢新崛起的八層現代化住宅取代,不僅小區建筑面積擴展至8000余平方米,172証居民全部實現“全裝修交付”。
記者在現場看到,返還居民的“新家”,每一戶都擁有套內獨用的廚衛設施和小型陽台,廚房增加了可操作台面,衛生間配齊三件套,甚至連帶有鏡面的挂壁式儲藏櫃也安排妥當。整棟樓兩兩一組共4部電梯更是解決了老年居民的出行難題。
回溯改造前,漕溪三村501—510號是兩幢始建於1966年的三層小梁薄板房,4326平方米的空間內“擠”著172証居民。“一家三代蝸居在10平方米的一間房﹔三戶人家合用一個廚房﹔整棟樓沒有一個衛生間,每天要去小區對面的公廁倒馬桶……”回憶起以前的漕溪三村,倪阿姨感慨萬千。倪阿姨的房子是20世紀90年代初工作單位分配的、16.6平方米的一室戶。
每逢雨季,“屋外大雨、屋內小雨”是這裡的日常。年邁的居民面臨爬樓困難,合用廚衛的矛盾越來越頻發,加之建筑老化、結構承載力不足等問題,不少人無奈選擇搬離。最后留下的10余戶居民只能在陋室中期盼改變。
伴隨原住民紛紛搬離,迎來更多租客的漕溪三村也曾傳出要舊改,可卻始終沒有下文。“這個小區的命運起伏像波浪。”倪阿姨如此評價讓她“又愛又恨”的漕溪三村。
原拆原建啃“硬骨頭”
2024年,徐匯區政府為實現原住居民的優居生活,決定對漕溪三村實施原拆原建。漕溪三村的改造面臨各種各樣的“硬骨頭”,包括但不限於承租人不明確、居民人戶分離、出租戶多、困難群體集中等問題,172証居民梳理出11類不同的訴求。
“舊改推進到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漕河涇街道第一時間在漕溪三村組建臨時黨支部並成立黨員先鋒隊,還派遣了6名精兵強將成立舊房改造專班。具體的工作法並不鮮見:簽約前,摸清居民家庭情況﹔簽約階段,黨員骨干、樓組長和志願者化身“老娘舅”和“宣講員”,用“老街坊嘮家常”的方式為居民答疑解惑。
簽約啟動后,漕河涇街道用“整體聯動、分片包干、層層結對、全面推進”的方式整合區內資源,幫助居民化解矛盾,逐項解決舊房改造遇到的難題。
居民建議被悉數採納
“老大難”之所以能迅速攻克,還與居民提出的改造建議被採納有關。
首先是南北朝向。記者了解到,初版改造方案,曾保留漕溪三村原先南北朝向都有居民居住的原貌。但改造推進中,有居民直言,既然都改造了,能否盡可能讓每戶居民家中都有充足的光照。為此,徐匯區房管局、區規資局、漕河涇街道、徐房集團等多次與設計單位研究,積極回應群眾對採光的期盼。最終,經過四輪方案優化,創造了“C字形”建筑結構,將原方案中的朝北戶型全部調整為朝東或朝西向,徹底消滅“採光死角”。
“要不要陽台”也是不少居民關心的重點。“雖然改造后的大樓四層和六層都有公共晒衣台,可以晾晒被子等大件,但貼身衣褲還是要在家中晾晒。”倪阿姨說,老一輩上海人喜歡在陽光下晾晒衣服,但之前30多年,她的家中隻有一扇朝南的窗戶勉強可以晾晒。因而,她“做夢都想有一個能晒衣服的陽台”。
但略有遺憾的是,因為大樓的實際條件限制,慣常的陽台結構較難實現。於是,居民們建議每家的大窗戶外都配備一台伸縮式晾衣架。這一訴求,經由樓組長上報,很快獲得設計師和主管部門的積極反饋,增設晾衣架的建議被採納。不少居民感到欣慰:老百姓的訴求切切實實傳遞到了“對的地方”。一位曾堅決反對舊房改造的朝北戶居民,在看到優化方案后主動簽約。
施工主體有為民情懷
打動居民的還有建設單位的為民情懷。2024年一季度,漕溪三村啟動居民外遷﹔同年6月底,施工方中建科工進場﹔同年9月8日,項目出零﹔10月28日,新大樓鋼結構完成主體封頂,用時僅51天就實現“4天半建造一層”的建設速度。
項目現場負責人表示,中建科工通過引入鋼結構裝配式體系,使施工現場無需辟出大規模的材料堆場,可將揚塵、噪聲污染降到最低。中建科工還專門成立漕溪三村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部黨支部,聚焦施工一線,確保各建設節點高效、安全、優質完成。項目部還主動對接周邊居民區,邀請樓組長協力搜集居民訴求,優化施工安排,並針對地質和房齡情況引入第三方監測機制,多管齊下守住安全底線。
如今,新落成的漕溪三村建筑主體以純淨白色為基底,層間巧妙點綴從黃色至橙色的彩色漸變圖案。居民乘坐電梯回到全裝修的新家,使用獨立的廚衛,還能在洒滿陽光的窗前感受全新的生活。眼下,拿到新鑰匙的倪阿姨決定盡快搬回漕溪三村,她抽簽抽到二樓。“我們這個小區生活很方便,‘15分鐘社區生活圈’隻需要5分鐘,菜場、社區食堂、超市都在幾步路的地方。”
接下來,街道還將繼續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居民們的幸福生活還將延續。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舒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