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丨看中國青年,奏響時代強音

人民網上海9月27日電 (記者葛俊俊)青年者,國家之魂。9月26日,在 “青春華章·共赴山海向未來”主題展演活動啟幕前夕,人民網記者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園,聆聽年輕人如何激情奮斗、頑強拼搏,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青春華章”的理解,奏響時代的強音。
守護洱海,青年人迎難而上
10年積累、5年實踐、3年攻堅,孔海南教授帶領團隊讓曾被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洱海,逐步重現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採。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稱為“全國湖泊治理的生態樣本”,還被列為國家水專項重大標志性成果。三位環境學院的研究生分別講述了三代治水人守護洱海的感人故事。
“第一次去洱海旅游的時候,隻覺得它非常漂亮。但第二次跟著團隊來到洱海時,我不僅看到了洱海外在的漂亮,也看到它為什麼漂亮,怎麼漂亮。”
“上世紀90年代末洱海暴發藍藻危機,經過孔海南教授治理,以及我們三代治水人的努力,它成了一幅漂亮的山水畫。”
“如今不僅是我們學院,還有很多人扎根洱海,將湖泊治理得越來越清澈。”
孔海南曾說,洱海的保護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未來的重任屬於年輕一代,並希望洱海精神能夠代代傳承。如今,“洱清沐民”實踐團為代表的第三代治水人,跟隨孔海南教授、王欣澤研究員的步伐,用科技創新探究洱海淵源,用青春勇擔生態文明建設重任,用所學打造高原湖泊治理樣板,用堅守回應國家對青年的期盼。
探索海底深淵,年輕人后勁十足
深淵水深超過6000米,是全球海洋最深的區域,代表著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極端環境。在2020年之前,隻有9人曾到達過海洋最深點馬裡亞納海溝底部,能成功下潛萬米以下深度且重復使用的潛水器,全球屈指可數。
“溟淵計劃”實驗室成員趙維殳接受採訪。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攝
“溟淵計劃”實驗室成員,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研究員趙維殳,就曾隨載人潛水器下潛到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區域——馬裡亞納海溝,在那裡發現了生命的奇跡。
“跟著潛水器下潛到海洋最深處,我看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隨著工程技術的不斷突破,也為深海微生物的研究開辟了全新的可能性。為了抓住寶貴的科研機遇,“溟淵計劃”團隊成員爭分奪秒、連續奮戰,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樣本和設備資源利用到極致,力求以最高效的方式解鎖深海微生物的奧秘。
回顧深海科研的發展歷程,老一輩科研人員肩負著巨大壓力。趙維殳介紹,如今團隊已有十幾名碩士博士,今年還有許多00后學生參與其中,已經前往東南印度洋進行探索,傳承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手中傳遞。
“很有意思,我們一開始擔心學生們不願意干,后來發現他們很樂於探險,為了挑戰自我而主動加入。” 在趙維殳的描述中,出海后的學生們責任感爆棚、集體榮譽感極強。“每次下海底,沒有恐懼和難過,大家一分鐘都不想耽誤,隻有亢奮和迫不及待地對探索新的海底世界的渴望。
從傳承到發展,這群年輕人正以全新的視角和無限的熱情,為深海科研領域注入新的活力。趙維殳堅信,深海科研事業后勁十足,會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
“上天入海”,創新點燃青春力量
在木蘭樓一樓的實驗室裡,全球首個“海空一體”跨域航行器平台項目“哪吒”在這裡誕生,他們實現了“從0到1”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研發出能“上天入海,飛潛合一”的“哪吒”系列航行器。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哪吒”團隊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大賽冠軍。
“人們眼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我們要勇於打破。”團隊負責人曾錚說,團隊將這個項目取名為“哪吒”,就是要實現不可能。
說起曾經遇到的挫折,曾錚坦言是如何讓航行器突破海空界面,即實現由水到空、由空到水的轉換過程。“在海洋環境下,無風也有三尺浪。波浪抨擊槳葉,導致初期實驗中設備反復傾覆、難以起飛。”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之夜,“哪吒”團隊走紅毯。上海交大供圖
為此,團隊集中攻關三年,發揚哪吒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韌勁,首創沖浪算法。借鑒沖浪者理念,經數千次實驗完成算法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過程。應用該算法后,哪吒一次性起飛成功率提升至86%,功耗和起飛速度也相應提高。
十年磨一劍,團隊先后完成了全球首例真實海況下飛潛的全流程試驗﹔下潛深度率先突破100米,標志著技術進入百米級時代﹔首創沖浪算法,實現了三級海況下快速起飛。
青春因奮斗而精彩,時代因青年而蓬勃。上海交大的青年學子們,在洱海治理中守護綠水青山,在深海科研中探索未知奧秘,在技術創新中實現突破跨越。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青春的價值與擔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激勵著更多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勇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