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五部上海原創精品攜手奔向文華獎

前所未有!五部上海精品攜手奔向文華獎
《牡丹亭》《覺醒年代》《海上生民樂》《千裡江山圖》《江南》代表上海參加終評
“我們將過一個忙碌的國慶節。”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期待而興奮地說。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即將揭幕,上昆全本《牡丹亭》率先亮相,10月4日至6日將在四川成都東安湖大劇院角逐第十八屆文華獎。
緊隨上昆的《牡丹亭》,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覺醒年代》、上海民族樂團的《海上生民樂》、上海評彈團的《千裡江山圖》、上海戲劇學院的《江南》也將代表上海參加文華獎終評,在全國最高水平舞台展示上海近年創作實力,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從歷史長河汲取精神力量
舞台劇《覺醒年代》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中國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舞台上的全機械轉台根據演員表演轉化成為不同空間,上海的“雨”、北京的“雪”、提燈、火苗,光影交疊,構建出《覺醒年代》宏大的歷史背景,也傳遞出濃厚的人文氣息。
從歷史中汲取力量,中篇評彈《千裡江山圖》與《覺醒年代》一樣源自觀眾熟悉的大IP。在四川省文化藝術中心歌劇廳參加文華獎終評的《千裡江山圖》將分為上下集,總時長280分鐘。“這是評彈《千裡江山圖》首次以完整版形式走出上海,也是曲藝類劇目首次入圍文華獎終評,凸顯海派文藝創作的創新性和包容性。”上海評彈團團長、《千裡江山圖》主演之一高博文說。
全本《牡丹亭》依托上昆“五班三代”數十年的積澱,通過上中下三台大戲的體量,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構建“主線愛情與副線社會”雙線敘事結構,將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生死愛情放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現。谷好好介紹,自首演以來,《牡丹亭》足跡遍布世界17個城市和重要藝術節。
國風音樂《海上生民樂》的導演馬俊豐介紹,《海上生民樂》大膽探索科技與音樂、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創造性融合。嗩吶演奏家胡晨韻說:“每一次演繹都是一次新的嘗試。我們不僅在音樂上呼應,更在氣息、技巧和情緒上彼此激發,讓嗩吶的聲音沖破既定想象,真正穿越時空的界限。”
每個入圍文華獎終評的上海作品都經過千錘百煉。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原創群舞《江南》根植於環太湖地區民間舞,巧妙融入漁籃花鼓、漁籃蝦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精髓。《江南》由呂梓民、李丹編導,自2022年開始創排,要傳神地表現出小巧克制、一步三顫、軟糯隨動的江南韻味,必須依靠大量打磨。而音樂中加入了江南特有的評彈,更增添詩性和地域文化色彩。
觀眾美譽是最好的激勵
“我們盡力追求票房,但更在乎觀眾的美譽度。不少家長願意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覺醒年代》,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褒獎和肯定。”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副總經理、舞台劇《覺醒年代》的導演何念說。
金杯銀杯不如觀眾口碑。暑期期間,許多家長特意將《海上生民樂》列入上海之行必打卡清單。正在學習中國文化的美籍華人小朋友克洛伊給樂團發來手寫英文信,分享第一次聽《海上生民樂》的感受,“我對所有的樂器都感興趣,今后還要多看這樣的表演!”
《江南》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先后在桃李杯、荷花獎比賽中大放異彩。李丹感到驕傲,“觀眾在《江南》中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漁家燈火和流光瀲灩。”許多網友直呼從《江南》中看到漢樂府“蓮葉何田田”,看到李清照《如夢令》“誤入藕花深處”。
2021年,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駐場版首演,2022年《覺醒年代》與全本《牡丹亭》首演,2023年《江南》《千裡江山圖》首演。2025年,它們一起奔向文華獎終評舞台,帶著新鮮的熱氣接受觀眾檢閱。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諸葛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