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載博士后制度上海實踐,賦能“無限可能”

四十載博士后制度上海實踐,九層之台賦能“無限可能”
集結科研生力軍 成為創新強引擎
對話是在樂隊富有節奏感的鼓點聲中開始的。“您是哪個方向的?”“巧了,我也是搞交叉的……”沒過多久,兩個人已經轉移到場外熱聊。在他們周圍,還有三三兩兩的身影,以及流動著的一串串專業術語。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社交場合,而是上海市人才工作局舉辦的“博士后創客養成計劃——創新之夜”活動。在燈光和音樂環繞中,來自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后們濟濟一堂,創新思維自由碰撞,跨界合作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今年是中國博士后制度實施40周年。上海是中國博士后制度的首批實踐地,九層之台,起於累土——40年來,全市累計培養博士后3萬余人,涌現出院士、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計劃入選者近2000人,獲國家科技獎近百項、省部級科技獎近千項,發表高水平論文3.8萬余篇,授權發明專利超8000項。
記者與老中青三代博士后聊了聊。透過他們的個體記憶,回望這些年上海博士后工作走過的發展歷程。
一馬當先開新路
1983年,身在上海的李政道先生用靜安賓館的便箋紙,給鄧小平同志寫了一封信,詳細提出在中國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建議。1985年,中國博士后制度正式確立。同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實施。
對於復旦大學集成電路和微納電子創新學院老教授洪志良來說,40年前的那段往事還歷歷在目。
“你是浙江寧波人吧?到我們這裡來,可以離家近一點。”1985年,洪志良作為國家第一批公派留學人員回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遇見了時任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謝校長親切的一句話瞬間拉近了兩人的關系。
就這樣,洪志良進入復旦大學物理學流動站,成為中國博士后制度創建后招聘的全國第一位博士后,編號為“001”號。
彼時,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洪志良把自己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到的CMOS模擬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帶到了國內。盡管我國當時的科研條件遠遠落后於西方國家,國內科研人員“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還是感染了他。
“舉個例子,我們當時沒有激光校准的探針台,校辦工廠工人和老師想辦法用車床裝上顯微鏡和激光器來代替,完成了芯片激光校准電阻測試。”洪志良說,做有用的工作,培養有用的人——這些都是博士后期間種下的信念。40年來,他一共培養了300余名博士和碩士,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包括“全國第一位博士后”在內,上海先后創造了中國博士后發展史上的許多“第一”:1985年,全國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上海15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1994年,全國第一家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寶鋼集團建成,同年全國第一位企業博士后劉玉文進站﹔2004年,上海在全國范圍內首創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進一步改革和創新博士后培養機制……
截至目前,上海市共設立博士后科研站點456個,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7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3個,全市16個行政區均設立了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博士后載體涵蓋全市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三甲醫院及新型研發機構,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重點領域。博士后群體已成為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生力軍,博士后平台成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強引擎。
一把銅壺煮三江
“博士后不是學位,而是一個過程。”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說,博士后制度代表了我國人才培養體系的持續完善與升級,既是博士畢業生走向獨立科研的橋梁,也是培養學術帶頭人和科技領軍人才的重要平台。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常青是中國風土建筑譜系分類和歷史建成環境再生研究的開創者,領銜創辦了國內第一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不過,1991年,當他背著舊牛仔褲改成的背包到同濟大學參加博士后面試時,遠遠想不到這段經歷對自己的影響會如此之大。在聯系導師羅小未教授的引導下,他把研究重心放到西方當代建筑人類學上,首開國內這一方向的課題,還參加首個全球華人學術工程招標,獲得了《中華文化通志·科技典·建筑志》一書的撰著權,完成了南亞絲路建筑考察計劃。
創新需要精神,更需要土壤。上海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覆蓋除軍事學以外的所有學科,多年來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此外,上海實施“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為博士后創新創業提供資金保障與政策扶持,同時解決博士后人員落戶、住房、社保等其他生活保障問題,吸引更多人才來滬創新創業。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海聚英才”,也意味著上海始終向全球人才敞開懷抱。
2024年,上海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啟動實施首批上海市博士后國際合作交流項目,促進國內外人才雙向流動,進一步提升上海科研的國際化水平。西班牙姑娘安娜·桑切斯,就是通過這一項目來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后流動站,進入附屬瑞金醫院腦病中心工作的。安娜畢業於牛津大學,主要研究領域是腦科學。她解釋,研究人類大腦的途徑相當有限,因為不能使用任何侵入性技術來研究人腦,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在臨床病例中。安娜所採用的單神經元記錄技術,隻在世界上少數幾個城市可用,上海就是其中之一。安娜說,當前研究進展順利,“上海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真的很棒”。
一樹春風千萬枝
博士后制度雖是舶來品,但有別於西方國家,我國上世紀90年代在企業創新設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培養人才,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博士后培養新模式。
“從國家層面來看,企業是經濟建設主戰場,應該把更多博士推向企業。”中國第一位企業博士后劉玉文在學生時代就嘗試過專利轉化。進站后,他被分派到寶鋼集團旗下的一家鋼管廠工作。雖然這裡也生產無縫鋼管,但國家85%的高端無縫鋼管產品還是依靠進口。他敏銳地意識到,“我是有發揮空間的”。
經過20年持續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建立新工廠,寶鋼已使中國無縫鋼管產品99.99%實現國產化。劉玉文說,在企業做博士后,關鍵是“不要把自己當外人”,隻有融入其中,才能做實事、做成事。
今天的上海,博士后進企業工作乃至自主創業已不是新鮮事。2021年,首屆上海市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舉辦,至今已連續舉辦5屆,涌現出一大批創新創業項目成果轉化典型,博士后的創新價值進一步獲得社會認可,企業研發技術難題得到有效解決。
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后馮英慧曾參加上海市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在她看來,獲獎是一方面,但更大的收獲是拓寬了視野。在大賽上,馮英慧關於高端酶制劑的研究成果受到多家投資機構關注,她和團隊順勢成立了公司,如今這家位於閔行區大零號灣的科創公司已經小有規模。
她說:“這就是上海,你可以找到無限可能。”
根,深扎在地下﹔葉,繁茂在枝頭。40年來,上海深化博士后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優化引才育才生態,推動博士后群體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賦能“五個中心”建設、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市人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為青年科技人才心無旁騖搞研究、放開手腳干事業創造更優條件,實現上海博士后工作更高質量發展。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周程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