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教上海小囡說上海話,“沒有鄉音就沒有鄉愁”

“白毛浮綠水”用滬語怎麼吟誦,字正腔圓飆出“冰燈釘鷹星”,“鼠目寸光”用滬語如何發音,這是上海滑稽劇團針對5歲到12歲少兒舉辦的滬語文化普及活動。
“外國有pizza,上海的蔥油餅邪氣嗲”,大鯨魚歡唱團小朋友用滬語歌聲贊美上海美食、拍攝MV,這是榮威·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舉辦《儂好,囡囡》上海童謠親子音樂會推出的彩蛋。
當飛機、公交車、地鐵、劇院響起越來越多滬語播報,滬語《長恨歌》《繁花》年年與觀眾相約話劇舞台,當滑稽演員、滬劇演員每次露面,都有觀眾討論他們的新作,每個滬語博主視頻都被網友“咬文嚼字”品評,還有一群人,一直堅持教上海小囡說上海話。
把面前的紙打穿,嘴皮子才有勁
上午10點,又一期滬語文化研學活動在靜安圖書館聞喜路館開始。當天課程以“上海美食”為主題,家長帶著孩子坐滿圖書館214室小舞台。
上海滑稽劇團演員趙靈靈不急著講課,他先提出要求,“從第一排的孩子開始,每個人都站起來,用上海話說自己的名字、幾歲、讀幾年級。”有孩子囁嚅著不動,有孩子左顧右盼找家長求助,也有孩子毫不羞澀“搶”話筒。
每個孩子都要用滬語做自我介紹
不少上幼兒園的孩子,每說一個字都會卡殼。趙靈靈耐心指導,“上海話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眼睛看嘴型,耳朵聽發音。”孩子懵懂重復他提出的“儂幾歲”,而不是回答問題。家長們樂成一片,舉著手機抓拍,“如果小孩上海話流利,我也不帶他來上課了。”
一輪自我介紹結束,孩子們明顯情緒輕鬆了。趙靈靈端上當日“正餐”——用滬語解鎖《上海小吃》。不止於上海早餐“四大金剛”,還包括水晶包、條頭糕、定勝糕、八寶飯、蓮心湯等,孩子們都要學會清晰用滬語表達,上台展示。任務挑戰現場,圖書館安排趣味“研學任務卡”,完成情景模擬任務,蓋印章,課后獲得閱讀小獎品。
“我們需要‘社牛’小朋友,大家給他點掌聲,好不好?”動員完台下大小觀眾,趙靈靈鼓勵第一個上台展示學習成果的潘昊霖,“咱們先呼吸一下,放鬆,不管下面坐的是誰,看著牆上的字,用我們剛才練習的方式說一遍。”
趙靈靈走下講台,與小朋友互動
潘昊霖深吸一口氣,“哎呀呀,我眼花綠花看勿光,再從頭到尾唱一遭……”趙靈靈輕輕拍手,示意孩子們拍手跟讀《上海小吃》,“在掌聲節奏裡,我們把繞口令說出來,把嘴皮子動起來。上海話發音在口腔前面,我們小時候練上海話,面前放一張紙,把這張紙打穿,嘴皮子才會有勁。”底下有人交頭接耳,“我也找一張紙噴噴看。”
學習滬語繞口令,從“四大金剛”探究上海早餐文化,只是課程第一層﹔“陽春面”為何叫“光面”,“兩面黃”又是什麼,挖掘名稱背后的歷史故事,聯結方言與本土文化記憶﹔到講述《上海小吃》“倒背唱詞”技巧,諸如“前快后慢”與“重音錯位”,“入聲字”與“婉轉拖腔”,學習短促爆破音與綿長尾音,孩子們投入,連家長也跟著老師念念有詞,就差舉手要求上台了。
“我們館很多活動圍繞兒童繪本、兒童文學展開,還有物理小課堂、天文小課堂、地理小課堂。80后、90后家長關注小孩全方面發展,不光德智體美勞,還有非遺等,都要了解。”靜安區圖書館副館長潘聖琳總結,“學科之外的知識性活動,家長們願意為孩子投入。”盡管如此,靜安區圖書館與上海滑稽劇團合作,第一次舉辦滬語學習活動,家長報名之踴躍依舊出乎潘聖琳預期。
潘聖琳的孩子是10后,“他們越來越缺少滬語鍛煉,別說一段話,幾句話都沒法蹦出正確的滬語用詞。”潘聖琳旁聽邵印冬、趙靈靈等上海滑稽劇團演員給孩子們上課,“小時候,我一直看《老娘舅》,還有王汝剛的滑稽戲,其實大人同樣需要滬語文化的熏陶。”
滬語從娃娃抓起,父母言傳身教
開學了,滬語童謠唱作人王淵超更忙了,總結自己“全上海跑”地教學,“有的是全年級每個學生都學一年上海話,有的是興趣班,四五十個學生一直學,還有一些學校通過‘330課后服務’普及上海話。”
他在小學、幼兒園上滬語文化課,也教小朋友唱滬語童謠。“不過,上課與演出有區別。上課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分享傳承滬語的重要性,除了唱歌,還講趣味小故事、文化掌故。親子音樂會以唱歌為主,加入互動元素,再做有獎問答。”在榮威·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儂好,囡囡》上海童謠親子音樂會后,王淵超如是說。
《儂好,囡囡》音樂會上,王淵超演唱《黃浦江》,這是今年他為紀錄片《浦江之上》新寫的歌,以一問一答形式回顧黃浦江起源,“啥個涇?橫潦涇。三條河浜一碰頭,就有了老底子的東江。東江東江漲大水,沒脫農田沖脫房。黃歇浦變成大黃浦,朝北轉個彎,搶道吳淞江,才有了今朝的黃浦江。”
“我們的活動不僅針對孩子,也讓父母參與其中。”王淵超與趙靈靈有類似觀點,教滬語從娃娃抓起,父母言傳身教,“小朋友年紀小,不一定全聽得懂,爸爸媽媽聽懂了,回到家裡跟小朋友講,有興趣也可以學學唱唱,蠻有趣的。”
王淵超讀高中時嘗試吉他創作,在大學裡組建樂隊,拿過《東方風雲榜》新人獎。2010年,女兒“小王王”出生,王淵超發現滬語唱童謠哄女兒有奇效。“乖囡覅興奮,吃飽奶就睏,眼睛覅撥瞪撥瞪,豪嗦幫我睏”,從《乖囡香噴噴》開始,王淵超把上海味道寫進歌裡。
《儂好,囡囡》上海童謠親子音樂會
參加上海市民文化節家庭音樂大賽,王淵超創作《蘇州河》,講述上海母親河的歲月變遷。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看獨腳戲啟發了滬語童謠創作,比如《垃圾分類再垃圾倒》借鑒姚慕雙、周柏春《寧波音樂家》,用諧音音符構成旋律動機,另一首童謠《光盤行動在身邊》有姚慕雙、周柏春《新老法結婚》影子。《Me More Say》更是有著獨腳戲觀眾意會的語音密碼。
“小王王”15歲了,到了喜歡二次元的年齡。“二次元與上海話、海派文化不矛盾,我吃披薩,也吃大餅油條。她看《哪吒》《浪浪山小妖怪》,也對《黑貓警長》有興趣,后者有上海話版本。只要找到切入點,小朋友會喜歡。”
電視劇《繁花》熱播,王淵超把觀后感變成《繁花地圖》,“從進賢路到茂名路,再從巨鹿路到瑞金路,想要陪儂蕩蕩馬路,看遍大上海的繁華,人人心裡儕有伊的繁花。”
“我看上海話版《繁花》,我女兒也跟著追劇,覺得好玩。”王淵超說,“這就像我們帶她去植物園、自然博物館,很多時候需要打開這扇窗、播下這顆種子,幫她接觸到滬語與上海本地文化,”
周婉彤在媽媽的鼓勵下用滬語說《上海小吃》
周婉彤、潘昊霖等五位學生獲得優秀學員証書
《歡迎入戲》之上海話互動親子秀擠滿了孩子
在《歡迎入戲》之上海話互動親子秀,潘昊霖又出現了。他和媽媽從楊浦的家趕來普陀看演出。媽媽介紹,8歲的潘昊霖喜歡做小主持人,從網上扒學習素材,一步步愛上上海話。5歲的周婉彤跟著媽媽從浦東來普陀看親子秀,她和潘昊霖一樣,在上海滑稽劇團與靜安區圖書館合辦的滬語學習活動拿到優秀學員証書。“學習上海話,還能培養她待人接物大大方方。”媽媽說。
堅持才有眾人拾柴火焰高
2018年起,王淵超在閔行區平陽小學上課。“每隔一周上課,這個月給一個班上完,下個月換一個班級。孩子們升到三年級,又來了新的二年級小朋友。”浦東現代寶貝幼兒園是王淵超另一個教學點,“園長買票看我的音樂會,看完以后再找我,‘王老師,我們學校以海派文化為特色,能不能來教孩子唱滬語童謠’,就這樣,有20來個孩子一直在上課。”
“幼兒園到高中,整個大環境更重視本地文化、海派文化,比如普陀區有幾十家幼兒園都在推廣滬語。”趙靈靈介紹,上海滑稽劇團與上海市曲藝家協會作為指導單位,參與楊浦區教育局主辦的“同濟杯”楊浦區中小學生首屆滬語達人評選,將在10月中旬揭曉賽果。
《歡迎入戲》之上海話互動親子秀,定期登陸北外灘來福士演藝新空間,獨腳戲《兩個人說笑話》、情景戲《弄堂代言人》、互動戲《一首簡單的歌》,幫助孩子體驗爸爸媽媽小時候的弄堂游戲,做上海喜劇的笑點發現者、上海游戲的實力小玩家。
上海滑稽劇團演員在上海各學校進行公益滬語教學
2012年至今,上海滑稽劇團一直進行公益滬語教學,演員們足跡遍布虹橋中心小學、向陽小學、匯師小學、襄一幼兒園、同濟中學、上海師范大學附屬金山龍航小學等。2022年劇團響應楊浦區教育局、同濟中學號召成立同濟滬語聯盟,共同推進中小學滬語推廣,累計課時2000節。聯盟學生們的匯演,也是對上滑滬語教研組的考核,滑稽曲調《小八臘子紫竹調》、獨腳戲《英文翻譯》、上海說唱《禮貌歌》、滬語朗誦《滬語宋詞說與唱》、滬語歌《上海謠》,讓人目不暇接。
2014年起,上海滬劇院開啟滬劇新星養成計劃,聚焦4歲至12歲少年兒童,舉辦學說滬語、學唱滬劇系列訓練營。2023年滬劇院“滬劇高階班”應運而生,擇優錄取10歲至13歲學生,集中培養念白、樂理、聲腔、表演。
“滬劇高階班”學生在學習
“滬劇高階班”在浦東新區金海文化藝術中心演出《蘆蕩火種》
“滬劇高階班”今年在浦東新區金海文化藝術中心匯報演出《蘆蕩火種》。第一位上台的“阿慶嫂”徐紫恬隻有11歲,4歲時在爺爺啟蒙下學習滬劇。6歲時,她與爺爺組隊參加第二屆浦江滬劇節“鄉音和曲”邀請賽,表演的正是《蘆蕩火種·智斗》,獲得少兒組第一名。爺爺自豪地說,“作為上海人,我們有責任將滬劇發揚光大。”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要發揮語言優勢,多跟小朋友說上海話。”王淵超掰指頭算了算,“小學一星期上四五節英語課,英語水平達到母語水平要學多少年?家裡沒有語言環境,想讓孩子流利講上海話,有點痴人說夢。孩子聽得懂上海話,但是講不了,做‘啞巴’,等到他們成了爸爸媽媽,他們的孩子都聽不懂上海話。過兩三代人,傳承2000多年的吳語文脈就斷了,靠方言傳播的滬劇、獨腳戲也會被遺忘。”
“沒有鄉音就沒有鄉愁,滬語經過一代代人口口相傳,積累了生活智慧,有發展、有融入、有趣味、有生命力,值得被我們保留。”在王淵超看來,滬語傳承的意義不止於日常交流,“上海話裡,下雨叫落雨,下雪叫落雪,‘落’很有古意,落英繽紛、無邊落木蕭蕭下,古詩有很多充滿意境的‘落’。同理,今天叫今朝,衣服叫衣裳,今朝有酒今朝醉,雲想衣裳花想容,滬語處處有古意盎然的遣詞用句,又非常生活化。”
“唐詩、宋詞回到方言中,能感受到韻律之美。”趙靈靈在不同課堂上對孩子們講起駱賓王《詠鵝》,“滬語保留入聲字,類似古代發音,所以《詠鵝》看似不押韻,用滬語吟誦就是押韻的。”
“不說研究滬語怎麼形成,為什麼有那麼多音,你光能夠表達出來,讓別人一聽就知道你是哪裡人,就很有用。”在潘聖琳看來,“滬語是上海人又一張身份証。如果滬語流失了,那麼我們與其他城市其實也沒多大區別了。”
榮威·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工作人員反復斟酌《儂好,囡囡》上海童謠親子音樂會曲目,在宣傳頁推出滬語小考題,比如“飯泡粥”是形容上海早餐、講話啰嗦還是下雨天,在音樂會外場准備弄堂游戲。“我沾孩子的光,回到了童年,希望下次還有。”來看音樂會的家長說。
“金鈴塔,桃花扭頭紅,楊柳條兒青”“篤篤篤,買糖粥,三斤蒲桃四斤殼”“落雨嘍,打烊嘍,小巴拉子開會嘍”,上海小囡從容大聲講著上海話,此刻的他們未必確切懂得滬語如何承載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和人文情感,但在鄉音響起的一刻,血脈相連,有了具象的畫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