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社區商業在上海”系列故事⑧

你好!歡迎來到社區“面包食堂”

人民網記者 龔莎 沐一帆
2025年08月29日15:50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清晨六點的浦東新區周浦鎮,街燈未熄,面包爐內紅光已起。

面團撞擊案板的悶響在寂靜中震蕩,焦糖與麥芽的香氣悄然溢出卷帘門縫,飄向依然靜謐的街巷。

汪波在廚房裡穿行,雙手沾滿面粉,額頭沁著汗珠。烤箱預熱的光,映亮她認真的臉,這70平米的小店,是她夢開始的地方。

“‘藍帶’挺有名的,但是學費要十幾二十萬,只能學到基礎,國內的‘王森’便宜,還能學得更多。”這條看似退而求其次的路,卻成了她扎根烘焙的起點。

從學校到后廚,技術活終究靠手上功夫磨礪:“兩年到三年的時間要的,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很厲害的師傅。”汪波自我調侃道,“無他,惟手熟爾。”

汪波正在自制蘋果泥。受訪者供圖

2016年,23歲的汪波從老家安徽來到上海,從陸家嘴輾轉到周浦,2023年6月,小店艱難開張。開業就撞上消費寒潮的夏季,60萬初始投資如同沉入水底的石子,“設備、原料、3個月房租一眨眼就見底了。”如今小店月營收9萬左右,除去3萬工資、2.1萬房租、6000水電及4萬原材料,每月在盈虧線上掙扎。

“我現在反而覺得上班是最輕鬆自在的時候,”汪波聲音裡帶著一絲疲憊,“開店之后,不僅要負責做好面包,還有前場的運營人員管理,各方面都得照顧到。”店裡5個員工,汪波是最忙碌的機動角色。后廚3人,前場2人,她默默填補每個空缺崗位,如同維系小店運轉的無聲齒輪。

“每個來店裡的員工,幾年后都能獨當一面,也算是有了一技之長。”汪波回頭望了望來回奔走的幾個小學徒,眼神透著些許欣慰:“我不怕被搶生意,願意授人以漁。”

店員正在擺盤。人民網記者 龔莎攝

小店經營不易,汪波的堅持卻在細節裡錚錚作響。“牛肉都是自己鹵制的,要鹵一天的時間,還有檸檬醬,至少得攪打兩小時。”汪波對這些步驟如數家珍,店內七十幾款面包,近90%的餡料全是自己調制。“自己調制餡料,能適時把控市場的口味,及時作出調整。”

面包種類多樣。人民網記者 龔莎攝

“事事都親力親為,不累嗎?”汪波擺擺手:“這是小店的王牌。”原來,小店之所以能讓收獲一眾粉絲,奧秘就在這些自研的餡料裡。

“我是學藥理專業的,也算‘專業對口’了。現在大家對飲食都十分講究,少糖少油才能吃出健康。”當顧客拿起朴實無華的亞麻籽全麥面包,舌尖觸碰到的不僅是雜糧顆粒的粗粝,更是一份誠意。

這份對健康食譜的堅持,在流量時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網紅店紅了之后,人紅是非多,”汪波看得明白:“希望慢慢能有一批認可我的面包的顧客,有一天,我的店也能成為‘老字號’。”

當同行在線上流量中“厮殺”,她卻帶著烤箱和自己精心研發的“王牌產品”走向線下的各大面包節。“那天我記得還下著大雨,雖然來攤位問詢的人不多,但是相鄰幾個攤主都說‘上海的面包果然不錯’。”同行的認可,如爐火般暖熱了汪波的心。

真正的火種,就這樣在社區深處悄然傳遞。開業這兩年以來,3個私域群,1000多位老顧客,都和汪波處成了朋友。“群裡每天都有盲盒促銷、擲骰子送面包、新品試吃的活動,有時候他們不方便來店內取,我就自己送。”小店能成為街坊鄰居的“面包食堂”,在汪波看來,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老粉”尋見汪波的攤位,並發了一條朋友圈。人民網記者 龔莎攝

最近一次面包節在虹橋布展,汪波也受邀參展。一位搬到虹橋的老顧客特意尋來汪波的攤位,話語滾燙:“雖然你家店鋪很小,知名度也不高,但你一定要堅持做下去。”汪波一邊展示著當日“老粉”發的朋友圈,一邊哽咽道:“我做的面包能被顧客這樣心心念念,可真好啊。”

暮色漸沉,櫥窗裡還有零星幾根未售完的法棍,“第二天讓孩子爸爸帶去工地,和工友們一起分享。”汪波望了望周浦的街巷,燈火次第點亮。70平米的空間裡,面團在靜靜“呼吸”,爐火低吟。

這縷爐火,烤熱了面包,也溫暖了人心。在這快節奏的都市裡,總有一些微光在堅持燃燒,它們不爭喧囂,卻用最質朴的香氣、最真誠的手藝,成為社區故事裡最鏗鏘的章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