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現代農業園區迎“大考”:水稻河蟹雙豐收

崇明:水稻與河蟹雙豐收
在崇明現代農業園區內,一場田埂上的“大考”日前開考。來自浙江大學、上海市水產研究所、上海市農科院、嘉興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光明集團崇明農場的專家,頂著烈日對這裡的“稻蟹綠色高產高效模式創制及示范”項目進行現場測產驗收。
“3.3千克”“4.3千克”“3.7千克”……隨著一連串的稻米產量數字報出,項目技術指導、上海海洋大學高級工程師王春心裡也有了底。他笑著說:“今年會是稻、蟹的雙豐收年。”
“我們項目組創制了一種適合崇明地區的‘1+9’稻蟹綜合種養系統。”王春進一步解釋道,“1是指10%的水體養蟹,9是指90%的水稻種植面積種稻——我們既要稻的產量,也要蟹的產量,同時還要保証符合國際生態島的綠色發展要求。”
團隊選擇了適合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稻良種籼米“荃優169”,生長期127天,與扣蟹培育時間有三分之二重疊,相互匹配較好。而投放的蟹仔(大眼幼體)為“崇明1號”,作為“江海21”中華絨螯蟹品種的升級版,它更適合崇明地區的氣候、水質、土壤等特點,群體產量高,抗病能力強。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抽樣測算,中稻穗脫粒后獲得濕谷5.63千克,平均1.88千克/平方米,推算濕谷產量625千克/畝。同時,在稻田裡隨機捕撈扣蟹0.64千克,平均規格為每公斤含360隻。檢查發現,扣蟹尚有3次蛻殼的生長周期。
專家們也仔細詢問了養殖戶的收益。養殖戶從如磊說,去年是第一次採用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由於缺乏經驗,沒能達到預期目標。雖然蟹苗培育賺了錢,但作為稻蟹種養模式也要保証水稻作為農作物的產量。
今年的現場數據,可以讓從如磊踏踏實實睡上一覺了。他向專家們掐指算著:“如果從稻田直接賣掉谷子,一斤可以賣3元。如果自己收割后賣干谷,價格還可以翻倍。今年光賣稻谷,就可以把人工、育秧、整田和施肥的錢賺回來。那麼,后面賣蟹苗的錢就都是賺的了。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徐瑞哲 通訊員 蔡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