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滬上醫院急診量不降反增 這幾類疾病高發

出伏后醫院急診量不降反增
注意心腦血管疾病、急性胃腸炎與空調病
本周上海正式出伏。記者從上海部分醫療機構急診科了解到,出伏后急診數量並未減少,有的甚至不降反增。市民朋友防暑降溫還應多加注意,尤其要警惕心腦血管疾病、急性胃腸炎與空調病。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郭健告訴記者,近一周急診接待患者數量不降反增,比三伏天時增加10%至20%。夏季急診高峰通常從7月持續到9月中旬,她解釋,市民在三伏天更注重防暑降溫,因此今年中暑患者比往年要少。出伏后氣溫居高不下,人們一不注意就會患上各類與高溫直接相關的疾病。
急診科有不少年輕患者得的是空調病。郭健說,空調設置溫度過低、冷風直吹身體、以及室內外溫差大、屋內長時間不通風,都容易引起感冒、流涕、鼻塞、咽痛、發熱。另一類夏季高發疾病是急性胃腸炎,由於人們愛吃冷飲,吃多了導致脾胃受損,再加上高溫天食物容易變質,兩者疊加就可能引發急性胃腸炎。
感冒、發熱或急性胃腸炎患者大多是年輕人,佔急診科患者一半左右,另一半是突發心梗或腦中風的中老年人。郭健解釋,夏季人體出汗較多,血液濃縮變得黏稠后,更容易形成血栓,空調房和室外巨大的溫差也會導致血管急劇收縮,增加心臟負擔。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狀是胸口悶脹、疼痛,可能伴有灼燒感,也有患者出現上腹部疼痛,或左肩放射性疼痛。
在仁濟醫院嘉定分院(嘉定區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吳曉說,目前每天急診量仍有600至700人,這樣的情況已持續近3個月。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危重患者很多,日均百來人,其中不少是老年人。吳曉說,老年人盛夏需格外注意,高血壓、肺功能不好的老慢支患者,夏天氣溫適應能力差,一不小心就容易舊病復發甚至引起並發症。
郭健提醒,已確診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在高溫天應有自我防范意識,謹遵醫囑堅持服用藥物,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急救藥物。尚未確診的50歲以上中老年人也要引起重視,如果只是短暫刺痛,不必過度擔憂﹔但如果胸痛或上腹痛持續時間較久,程度較為嚴重,應盡快就醫。
出伏后的高溫天,急診科仍有部分中暑患者。郭健說,人在戶外時間較長,經受太陽直射,可能出現輕度中暑症狀,如頭暈、乏力、胸悶、惡心,要及時轉移至陰涼處降溫,喝常溫電解質飲料,可極大地緩解症狀,但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直吹空調或喝冰水。如果5—10分鐘內症狀未緩解,甚至出現發燒、神志不清,就是嚴重中暑症狀,應趕快送醫。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其中一種是勞力型熱射病,常見於快遞員、外賣員或建筑工人等在戶外作業的易感人群﹔另一種是非勞力型熱射病,中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是高發人群。她建議,高溫天戶外作業的易感人群應注意防暑降溫,及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在35℃以上高溫天要開空調,空調溫度最好設定在26℃左右,屋內通風,並在早晚天氣涼爽時段適當外出活動,少吃辛辣刺激或冰冷食物,保持充足睡眠,安穩度過“秋老虎”天。
(來源: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李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