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美食| 健康

感染基孔肯雅熱毀關節?專家:關節痛大概率會轉好

2025年08月06日17:55 |
小字號

感染基孔肯雅熱毀關節?

專家:關節痛大概率會轉好,不用過於驚慌

基孔肯雅熱病毒在我國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傳播。8月2日晚,“三水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基孔肯雅熱后遺症告知書》顯示,基孔肯雅熱是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無特效藥可治﹔感染后可能出現持續高燒(39℃以上)、劇烈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會發展為慢性病痛或嚴重並發症。

雖然目前上海尚無本土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但許多市民仍十分擔心。如何正確看待基孔肯雅熱病毒?

感染后為何會關節痛

上海市疾控中心醫生董文彬介紹,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1952年在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首次被發現,1958年在泰國首次出現城市疫情,2004年以來暴發變得更加頻繁和廣泛。“2008年,我國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截至去年12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本地傳播﹔今年1月至6月,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共報告病例超22萬例。”

目前,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市疾控中心醫生朱奕奕說,其傳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動物宿主和病人,主要是通過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環。

據悉,基孔肯雅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預后一般良好。感染后潛伏期為1天至12天,常見為3天至7天。其特征是突然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80%的患者在發病后2天至5天,可在軀干和四肢的伸展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猩紅熱樣皮疹,有瘙痒感,數天后可消退。有些患者有結膜充血和輕度畏光的結膜炎表現,或出現移動性小關節痛。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紹,感染過基孔肯雅熱病毒后,在慢性期最常見的就是關節痛,甚至發展至關節炎,“手腕、腳踝、手指、膝蓋最常‘中槍’,通常左右對稱。而且,有時不只是痛,關節周圍還會‘鼓包’發腫,甚至伸不直”。

除此之外,還有人會持續乏力、渾身酸、夜裡睡不好、皮膚瘙痒或起色素斑、情緒低落等。“究其背后的原理,是病毒殘留+免疫‘剎車失靈’。”王新宇說,殘留的病毒碎片像釘子一樣卡在關節滑膜裡,免疫細胞火力全開,一邊“清理現場”,一邊也誤傷自己的關節,導致痛感循環不止。

科學合理治療很關鍵

近期,網傳的許多信息均表示基孔肯雅熱病毒感染后,可能毀掉關節。真的如此嗎?

“按時間點來算,3個月后,大約有三至五成感染者仍有關節痛,1年后仍有約兩成。但真的因此影響生活的感染者,3個月后約一成,1年后遠低於一成。”王新宇說,“大概率會轉好,但少數人疼得比較久,真正需要拄拐、失去勞動能力的情況罕見,市民在提高防護意識的同時也不用過於驚慌。”據臨床經驗,大多數感染者在半年至一年內疼痛症狀不斷緩解﹔少數感染者症狀長達兩三年,但屬間歇性疼痛。“在影像診斷中,很少看到像類風濕那樣的骨頭侵蝕,絕大多數變化可逆,因此不至於毀掉關節。”

對於已感染的患者,是否還有預防慢性疼痛的方法?王新宇介紹,在急性期應正規止痛、充分休息,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逐步活動。早干預、早鍛煉在康復期非常重要,“在炎症初退后,就應開始循序漸進地做關節伸展、小負重訓練”。如果是超過40歲、糖尿病、急性期痛感嚴重的高危人群,建議1個月內前往相關專科就診,經過專業醫生評估是否使用甲氨蝶呤、羥氯喹等風濕科常用的慢作用藥。他坦言,對於基孔肯雅熱病毒,目前還沒有公認的預防性特效藥,“抗病毒藥、秋水仙鹼等都在探索中,暫未寫進權威指南。國外上市的基孔肯雅熱疫苗隻針對未感染者,對已感染過的人群也無法緩解疼痛”。

王新宇說,基孔肯雅熱病毒感染絕非“小感冒”,但也不必妖魔化。“絕大多數感染者會逐漸痊愈,少部分感染者通過及早就醫、規范用藥、堅持康復,也能讓疼痛在可控范圍。”最后他特別強調,如果已經發生關節痛,千萬別硬撐,“科學合理的治療很關鍵”。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楊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