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生率回升,安徽多孩家庭最多!長三角探索更多普惠性生育政策

隨著《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的正式出台,我國首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育兒補貼體系,標志著生育支持政策進入制度化新階段。
長三角地區在國家政策框架下,以補貼和托育為抓手,針對“生不起”“沒人帶”的核心難題探索解決路徑,形成更健全的生育政策體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楊凡指出,從其他實施生育補貼國家的經驗來看,育兒補貼的標准大約在各國人均GDP的2%到8%之間,國內這次的標准是人均GDP的3%到4%之間。
育兒補貼統一了
長三角地區不少城市早在國家政策出台前就已探索實施了多樣化的地方性育兒補貼措施。但以前的地方性補貼,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隨著國家統一標准的實施,育兒補貼更加普惠性、制度化,同時,生育保險制度和產假制度也在不斷完善。
從過去一年的人口數據來看,我國的出生人口有反彈的趨勢。
縱觀全國,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52萬人,是近8年首次正增長。從長三角地區來看,滬蘇浙的出生率均較2023年有所提升,其中浙江較上年上升0.4個千分點,以6.2‰的出生率位居區域首位﹔上海回升幅度最為明顯,從4‰上升至4.8‰﹔江蘇小幅增長至5‰﹔安徽雖然降至6.2‰,但仍並列區域內第一。
安徽多孩家庭最多
從生育子女數量分布數據上看,上海仍以一孩家庭為主,生育1個孩子的女性佔52.6%,生育2個及以上的僅佔18.15%。江蘇和浙江生育二孩比例近年來明顯提升,分別達到25.91%和33.22%。安徽的多孩家庭在長三角佔比最高。
注:生育數量為活產數
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地區的生育年齡正在普遍推遲。上海戶籍女性平均初育年齡為31.81歲,平均生育年齡為32.58歲。浙江育齡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從2010年的27.98歲提高到2020年的29.09歲。“晚育”已經成為一大趨勢。
解決“沒人帶”隱憂
除了經濟負擔外,“沒人帶”是現在年輕人對生孩子的最大隱憂。
近年來,長三角各地都在推進托育服務的覆蓋度。數據顯示,上海已擁有約1500家托育服務機構,提供6.6萬個托位﹔杭州1565家機構提供5.9萬個托位﹔蘇州977家機構提供5.8萬個托位……
不但要有托育機構,還要家長負擔得起。近幾年,長三角大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江蘇省普惠托位佔比超65%,常州市75%的托育機構月收費在2000元以下。浙江也提出了“2025年底,普惠托育機構平均月收費價格不高於當地城鄉居民上一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佔比的30%”的目標。
上海則創新性地啟動“寶寶屋”項目,1—3歲嬰幼兒家庭可免費享受一定次數的家門口臨時托兒服務需求。2023—2024年,上海市政府連續兩年將新增“寶寶屋”托額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增社區托育托額超過1.5萬個。全市“寶寶屋”街鎮覆蓋率超過90%、中心城區達到10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