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蘇州河夜游“火”了,濱河夜經濟待“燃”

蘇州河夜游“火”了,濱河夜經濟待“燃”
夏夜涼風習習,蘇州河虹口段濱水區,游客邊品嘗美食邊欣賞兩岸美景。 記者 蔣迪雯 攝
今夏,蘇州河上的夜游“火”了:7月中旬,蘇州河游船新增每天20時30分出發的夜宵航線,受到游客歡迎。夜宵航線的一大賣點是可賞蘇河夜景:沿河而下,輕風吹過,兩岸建筑群的輪廓燈亮起。
隨著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的開發與更新,蘇州河的夜晚越來越迷人。那麼,濱河夜經濟也跟著“亮”了嗎?
記者最近夜訪蘇州河畔,發現這兩年生長出一些新的夜經濟形態:有的充滿煙火氣,有的富有浪漫情調﹔有的年輕潮人集聚,有的融入周邊社區……不過整體而言,蘇州河畔的夜經濟活力還有提升空間。
北蘇州路
上海“塞納河畔”的黏性
夜晚的北蘇州路上有上海最經典的璀璨夜景: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陸家嘴“三件套”與外白渡橋同框。
在蘇州工作、每周來上海出差的沈小姐約上幾位好友,在illy·河畔咖啡的外擺位上掃碼點了幾杯高顏值飲料。外灘落日、玫荔夏夜、白月光,搭配著蘇州河夜景,拍出來格外出片。沈小姐告訴記者,自己來上海很多次了,每次都來北蘇州路坐坐,既能和朋友一起觀賞夜景,還能吃飯聊天,感覺很好。社交媒體上有人把這裡稱為“上海的‘塞納河畔’”。
眼下,像沈小姐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據最新統計,雙休日北蘇州路上的人流每天約7萬人次,超越北外灘濱江的人流。除了因為這裡有郵政博物館、河濱大樓等歷史建筑,也因為沿河外擺位給了人們更多“停”下來的理由。
位於蘇寧寶麗嘉酒店底樓的illy·河畔咖啡,是其在上海的首店,去年年底開業后,在虹口區及北外灘街道等支持下,在蘇州河邊經營起外擺位。
2020年底,為打造舒適、休閑的“慢生活”濱河空間,虹口區在打通北蘇州路斷點的基礎上,全面禁止機動車通行。沿河步廊拓展到3至5米,街道空間全線6至8米,原有狹窄的沿河棧道變得寬敞,為打造共享街道和后續商業開發創造條件。
因為蘇州河的防汛牆高度不能改變,為了讓大家能看到蘇州河,親水平台採用加寬、抬高模式。市民游客坐下來,透過防護欄,剛好俯瞰蘇州河﹔還將親水平台原本茂密的喬木重新梳理,安裝了別致的路燈,預埋水電管線等設施。
illy·河畔咖啡店長張雪筠介紹,開設沿河外擺位后,持續的環境養護非常重要,這也得到了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前不久,親水平台的防腐鬆木地板剛剛更新,樹木修剪、地面保潔十分及時。“如果樹木不及時修剪,小果子掉落到餐桌上,客人的感受不好。”
記者看到,如今illy·河畔咖啡在親水平台上的外擺位大約可坐100—120人,加上室內,整個店鋪可容納約180人。夏天的夜晚,大多數人更願意在河邊的外擺位就餐。
“店鋪餐飲中有飲料,也有漢堡、意面、比薩等簡餐,人均消費在80元左右。”張雪筠說,“這裡的消費者除了路過的游客,還包括住酒店的客人、周末出行的親子家庭,以及附近居民等。最近,從北外灘國客中心乘郵輪來的外國游客也非常多。”
沿河外擺位對消費拉動十分明顯:沒有設沿河外擺位時,每天營業額約7000元—8000元,增設沿河外擺位后,每天營業額突破1.5萬元,最高一天達3.5萬元。
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
吸引年輕人的藝術館
20時,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西側,由四層高老建筑改造而來的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透著柔和的光。夜晚,正是Fotografiska人氣最旺的時段。
Fotografiska起源於瑞典的當代影像、藝術和文化生活國際性地標,上海的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是其在亞洲的首館,也是上海少有的夜晚時段常年開放的藝術館:每天營業持續到23時。
“年輕人的活躍時間是從下班后開始的,但很多藝術館17—18時就關門了。Fotografiska正是要填補年輕消費者夜晚的娛樂社交時間。”Fotografiska運營方負責人說。
Fotografiska常年展出中外知名藝術家的攝影作品,主題經常更換,吸引了一批固定的會員觀眾。為豐富體驗,運營方還策劃了一系列夜間文化活動,如爵士樂演出、藝術家導覽、夜游展覽、主題派對、音樂演出與藝術沙龍等。每次活動開放報名,名額幾乎都被秒殺。
Fotografiska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豐富的綜合性業態。這裡不僅是一個可以看展的藝術空間,還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生活盒子”:建筑一樓是餐廳、咖啡店、冰淇淋店和藝術商店,二、三樓是影像藝術展覽空間,四樓則是帶著露台的酒吧,看展、就餐、社交等一系列消費需求都能滿足。
記者採訪時已快21時了,一樓的西餐廳“MONA”還有很多消費者,碩大的落地窗面對著蘇州河,迷人夜色近在咫尺。“MONA”人均200元的價位並不算低,但因環境幽雅、擁有獨特的沿河風景,在社交媒體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因為業態豐富,消費者可以在這裡消磨一個晚上。“在蘇州河邊,像Fotografiska這樣有著比較豐富的文化體驗的綜合性商業空間,具有稀缺性。”一位年輕白領告訴記者。
寶成橋邊創享塔
“社群+場景”的煙火氣
夜晚的蘇州河寶成橋段,創享塔沿河商鋪帶來的人間煙火氣,最撫慰人心。
由於背靠多個居民區,這裡正在探索一條“社群+場景”的創新路徑——通過構建深度垂直的興趣社群,打造多元融合的夜間消費場景。
近日,創享塔園區攜手運動生活運營品牌“熱們”,對屋頂露台約200平方米空間進行重新規劃與利用,合力打造蘇州河畔運動社交新樞紐,也成為“熱們”首個線下體驗店。園區露台在夜色中化身運動社交場,各類網紅達人絡繹不絕。每月僅需80元,會員即可參與泰拳體驗、拉伸等4次潮流活動。
每當周五至周日,創享塔園區便啟動沿河“外擺模式”:封閉園區沿河車道,一張張露營桌椅沿河展開。
沿河餐飲店“下班后”成了創享塔的熱門美食打卡地。老板林宇亮說:“下班后,人需要放鬆,需要星空與晚風。天氣好時,外擺區讓營收直接翻倍。”
創享塔園區負責人孫蒙佳表示,在實體商業普遍承壓的當下,創享塔選擇深耕社區,發展夜經濟。“現代人遛狗、運動、吃飯都是出門社交的理由。我們的運動社群聚集跑步、騎行等運動愛好者,熱門餐飲店講究環境格調,回頭客不少,寵物社群則帶來養寵人群。這些垂直社群像毛細血管,將各類達人和周邊居民持續導入。”
有意思的是,各類社群也在相互賦能。“下班后”老板林宇亮是位運動愛好者,會參加“熱們”組織的運動活動﹔“熱們”的會員運動過后,也會自然而然去園區各類餐飲店吃飯、喝酒。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坐在沿蘇州河的外擺位。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唐燁 周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