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集聚區正在上海崛起

未來產業集聚區正在上海崛起
通過“四位一體”機制培育,更多賽道正加快遴選建設
“四位一體”項目經理團隊主導、重點任務清單突破、未來產業基金賦能、未來產業集聚區支撐
4個高地 楊浦類腦智能未來產業集聚區、閔行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浦東張江硅光未來產業集聚區、臨港新片區超寬禁帶半導體未來產業集聚區
最近,“智腦工場”孵化器在上海類腦智能未來產業集聚區建成,首批企業即將入駐。“類腦智能的創新生態還不完善,我們公司要依托孵化器和集聚區,實現協同創新和資源集聚。”時識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喬寧說。這位海歸博士后創立的企業,將在楊浦區研發類腦視覺感知技術,把產品推向消費電子、具身智能等領域。
今年4月,以長陽創谷為核心的類腦智能未來產業集聚區啟動建設。5—6月,超寬禁帶半導體未來產業集聚區、硅光未來產業集聚區、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先后開建,使上海未來產業集聚區增至4個。后續,還將在若干未來產業賽道加快遴選建設。
與集聚區建設配套的有一系列舉措:未來產業基金矩陣發起成立,孵化器、概念驗証平台、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台、上海市重點實驗室落戶集聚區。
市科委介紹,上海已形成未來產業“四位一體”培育機制,即項目經理團隊主導、重點任務清單突破、未來產業基金賦能、未來產業集聚區支撐,同時加強央地合作、跨部門協調和市區聯動,力爭將一條條前沿科技賽道培育成快速發展的產業。
項目經理團隊推進重點任務
培育未來產業的項目經理團隊,由政府部門牽頭組建。比如,類腦智能項目經理陳明是市科委相關處室負責人,他牽頭組建了戰略研究團隊、項目管理團隊和投資團隊。這三個團隊各司其職,在推動類腦智能研發和產業發展上形成合力。
“類腦智能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種,通過模擬大腦的神經結構和認知原理,讓計算系統具備類似人的感知、推理和學習能力。”陳明介紹,與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技術相比,類腦智能還不成熟,但未來有望降低人工智能系統功耗,減少其對數據的依賴,讓人工智能持續在線學習。
如何推動這種智能技術加速發展、形成產業?項目經理團隊選擇在楊浦建設類腦智能未來產業集聚區。陳明解釋,楊浦有發展這一產業的基礎,早在2017年,市科委聯合楊浦區啟動建設了全國第一家類腦智能領域研發與轉化機構。如今,這家機構已成為類腦智能未來產業集聚區的技術平台。
為建好集聚區,項目經理團隊列出一份重點任務清單:招引類腦智能企業入駐集聚區,建設“智腦工場”孵化器和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台,在全國率先發起類腦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聯盟,組建未來產業基金矩陣,為企業提供新技術應用場景……市科委、楊浦區政府與中國信通院上海工創中心合作,推動這些任務取得了很大進展。
以類腦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聯盟為例,目前已有100多家會員單位,覆蓋高校、科研機構、類腦智能企業和潛在應用企業。“我們在推動類腦智能技術應用於智能網聯汽車、智能醫療終端、具身智能機器人三大領域。”聯盟聯席秘書長、中國信通院上海工創中心總經理鄭忠斌說,“上海有4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是聯盟會員,其中一家公司已與同為聯盟會員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合作,為人形機器人裝上模擬人腦視覺系統的仿生眼。”
基金投資人參與項目遴選
在“四位一體”培育機制中,總規模100億元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發揮了賦能作用。基金負責人魏凡杰介紹,未來產業基金聯合市場化子基金的投資人,與市科委項目經理組成專班,一起面向全國遴選創業項目。“判斷項目的市場前景,是我們投資人的強項,與懂科技的項目經理形成了優勢互補。”
近日,一家電極企業入駐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就源自未來產業基金牽線搭橋。基金投資總監劉通在項目挖掘工作中,了解到華南地區一家腦機接口頭部企業,擅長做侵入式薄膜電極,技術和市場前景可觀。得知這個信息后,市科委腦機接口項目經理王卓曜做了調研,發現這家企業研制的薄膜電極工藝先進、產量大且成本低,適合引入上海。
於是,王卓曜和劉通拜訪了這家企業。華山醫院的臨床資源、未來產業集聚區的扶持政策和創新生態,對企業創始人的吸引力很大。今年5月,他帶領團隊來上海回訪,前往位於閔行的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參觀了在建的概念驗証平台,並與集聚區內的司南孵化器運營團隊交流。參觀交流后,企業創始人立即拍板:將在上海設立分公司,入駐司南孵化器。6月29日,他參加了“腦智天地”集聚區首批入駐企業的簽約儀式。
為企業找投資和應用場景
對喬寧來說,吸引他將時識科技子公司設在類腦智能未來產業集聚區的原因,一是集聚區的扶持政策和創新生態,二是未來產業基金矩陣的賦能。作為基金矩陣成員單位,上海道禾長期投資公司對類腦智能產業做了系統性研究,已開展前瞻性投資布局。通過楊浦區組建的基金矩陣平台,道禾投資與時識科技對接,擬參與時識科技的本輪融資。
這家被資本市場看好的企業,正在與消費電子領域頭部企業合作,研發一款類腦視覺傳感器芯片,用於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智能眼鏡。
喬寧介紹,隨著智能眼鏡的興起,更低功耗、更高幀率的視覺傳感器成為業內急需。在這條賽道上,模擬人腦視覺系統的“事件相機”有獨特優勢。它採用視網膜結構感知亮度變化,一個像素就會產生一個事件,包含時間戳、像素位置、亮度變化等信息。與傳統相機生成完整的圖像幀不同,“事件相機”持續輸出一系列事件流,大幅減少了相機生成的冗余數據,具有毫瓦級功耗、毫秒級延時等優勢。
時識科技在研的傳感器芯片基於“事件相機”架構,把它裝在智能眼鏡上,能高效識別用戶的眼動和手勢。這種類腦視覺傳感器也適用於具身智能,讓機器人感知物體表面微形變。
“我們將為入駐集聚區的企業開發各種應用場景。”楊浦區科經委副主任葉桂芳說,長陽創谷園區將加快建設“類腦大道”,整體打造應用類腦智能技術的200米示范線,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復興島上的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將打造“最智慧最前沿一平方公裡”﹔楊浦區還將發揮互聯網平台企業集聚的優勢,積極開發抖音、B站、美團、愛回收、商米等企業的應用需求,為類腦智能新技術和新產品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
如今,楊浦的類腦智能未來產業集聚區、閔行的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浦東張江的硅光未來產業集聚區、臨港新片區的超寬禁帶半導體未來產業集聚區這4個面向未來的創新高地正在上海崛起。其背后,是“四位一體”培育機制等一系列政府改革探索。可以預見,未來產業將在上海加速發展,成為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俞陶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