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藝20周年 “蝴蝶蘭”馨香引國際“頂流”紛至

東藝20周年:總收入13.47億元、觀眾逾1100萬人次、平均上座率80%
“蝴蝶蘭”馨香引國際“頂流”紛至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20年,是上海市民“過江看戲”到全國觀眾“跨城赴約”的文化躍升縮影
“20年前的秋天,第一次來東藝,走出地鐵,發現路上沒幾個行人。一個疑問油然而生:這麼冷清,劇院怎麼經營下去?”日后成為東藝最高級別巴赫會員的古典樂發燒友陳沫說。
不久后,柏林愛樂樂團首次訪滬,一連兩晚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轟動全國。
昨天,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20周年發布會,重磅發布的2025/26秋冬演出季排片中,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兩支頂級交響樂團將在11月接連造訪,此外還有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庫倫奇斯與音樂永恆樂團、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樂迷們驚呼:東藝邀來了“朋友圈”最強陣容!
20年,一家劇院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20年,一個文化地標帶動一個區域“由冷到熱”。13.47億元總收入、逾1100萬觀眾人次、平均上座率80%——這組傲人數據背后,奧妙何在?
因改革而生
2004年底,法國建筑大師保羅·安德魯設計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在陸家嘴金融城亮相。2005年7月1日,東藝正式對外運營,這座形似“蝴蝶蘭”的標志性建筑,彌補了當時浦東沒有大型文化設施的缺憾。
作為由上海市、浦東新區兩級政府投資興建的大型公益性文化設施,東藝從運營初始就開創性地嘗試國有劇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為現代化劇場尋找市場經濟條件下破解運營難題的良方。
業內人士介紹,按慣例,大型劇院建成以后,由某一文化事業單位管理,政府每年劃撥相應運營費用。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體制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缺乏面向市場的經營意識與開拓精神,演出場次嚴重不足,演出收入入不敷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向全國招標管理和運營,在當時來看,是一個有前瞻性、也很“上海”的決策。
之后,由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與上海報業集團共同組建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全面負責東方藝術中心劇場及相關附屬設施的管理和運營。為保証劇場持續健康運營,業主方從經營管理、資產和設備管理、人才引進和培養等三個方面細化25項指標,不僅對國際頂尖劇樂團演出劇目質量、國際國內頂尖藝術家演出場次、世界作品中國首演與中國作品世界首演標志性演出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還對觀眾滿意度、公益性演出活動場次等提出明確要求。
量化、細化的指標,替代“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模糊概念,成為考評得以切實進行的關鍵,也使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現代化管理成為可能。
20年間,從國內劇院管理招標開先河,到推出亞洲首個跨年度演出季,東藝的發展是中國劇院從傳統管理向國際化運營跨越的見証。多個業內“第一”在東藝發生:全國第一家組建劇場藝術委員會的劇場、世界第一家組織評選並有計劃地引進“世界十大交響樂團”的劇場、全國第一家推出與國際接軌的跨年度演出季的劇場、全國第一家創辦駐廳樂團的劇場、全國第一家實行會員制的劇場……已連續舉辦19年近800場次,累計觀眾破百萬人次的“東方市民音樂會”,是全國最大的普及音樂會﹔全國第一個以民族戲曲為核心、成規模定期舉辦的展演“東方名家名劇月”累計舉辦15年,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平台。
因品質而盛
20周年發布會現場,東藝亮出2025/26秋冬演出季排片,48台77場高含金量的中外演出將接踵而至。其中最亮眼的當數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雙子星”。
東藝與兩支世界頂級樂團淵源深厚,既是柏林愛樂首次訪滬的主辦劇院,又是維也納愛樂的首個中國戰略合作伙伴。2005年,東藝為核心品牌“聽交響·到東方”奠定基礎,2017年更是以“一個月內連迎兩大天團”創下中國劇院史紀錄。今年,這一盛況將再度上演。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個劇院運營得好不好,有兩點十分關鍵,即定位是否准確、特色是否鮮明。東藝以引進高品質交響音樂會作為品牌戰略,打造“世界十大交響樂團”頂級音樂會,僅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就在20年裡累計10次到訪。以“國內領先、亞洲一流、世界聞名”為目標,東藝不僅與世界名家名團結下情誼,還以深度戰略合作“綁定”優質資源。
20周年發布會上,曾到訪東藝的名家名團紛紛錄制視頻致以祝福。被中國樂迷昵稱為“姐夫”的著名指揮家捷杰耶夫說:“東藝20歲生日,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感念2006年初次造訪的美好印象,感嘆東藝“20年輝煌的音樂創作,讓一代又一代年輕的音樂愛好者蜂擁而至”。當紅指揮鬼才庫倫齊斯連續兩年造訪東藝后,盛贊劇院出色的管理和觀演氛圍,“很期待再次到這個美妙的空間演出。”
曾有人說,東藝開業后的10年間,到訪的頂尖樂團超過這座城市過去100年的總和。這一方面是國際大都市建設在文化領域的折射,另一方面是東藝堅持品質戰略的成果。面對觀眾迭代、觀演升級,骨子裡的“創新”因子是東藝總能搶先一步的動力。
2017年,東藝又邁出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創新性地推出“東方質造”概念,實現從單一劇場經營向節目制造領域的延伸,開啟多元化、年輕化、品牌化的戰略發展新征程。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游局)作為第一出品人,在浦東新區文化基金扶持下,東藝整合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的文化資源,先后推出6台高水准舞台作品,讓“碼頭”與“源頭”互相啟發。
“對一座劇院來說,建筑物竣工的那一刻,硬件上,便是‘舊’的了。‘潮頭’在何處?不僅是重磅節目都來過這裡,還要觀眾形成期待,我們未來會做出哪些新品、優品,打磨出什麼樣的精品。”在東藝總經理雷雯看來,劇院的多元,不隻體現在引進不同項目,而是要有能力制作多元項目,東藝要追求的不僅是有能力在全國范圍內配置資源,還要邁上具有海外影響力的台階,用國際通行的語言講上海故事、中國故事。
2024年,東藝迎來自制劇“爆發年”,與解放日報社聯合出品的話劇《向延安》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背景,通過驚心動魄的諜戰故事,詮釋理想信念的力量﹔改編自曹禺劇本的舞劇《雷雨》以現代審美重構經典,賦予傳統文本新的生命力。一家劇院的兩部原創劇目均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兩部大戲的國內巡演一路“紅紅火火”,成為上海文化品牌的生動詮釋。
因觀眾而旺
對劇院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東藝的答案是——觀眾。而且,觀眾不僅是坐在台下的參與者,更是劇院文化的共創者。
成立之初,東藝就設立了每月第一個周六下午的免費開放日制度,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和了解劇院的“硬件”。2009年,東藝作為全國首個嘗試會員制營銷的劇院,當時已累積上萬名會員,“免費開放日”升級為免費“會員活動日”,讓劇院的“軟件”豐富市民生活。2022年,“會員活動日”又全面改版為“觀眾藝享日”。劇院還策劃活動走出上海,帶領觀眾踏上“中國劇院之旅”,與名家交流,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脈動。
最新數據顯示,東藝會員核心觀眾人數已近40萬。走進劇場不僅是看演出,而是成了一種生活方式。2018年,東藝成立藝術教育部,以演出引進和運營為主體,節目制作和藝術教育為兩翼。一個典型的東藝觀眾家庭,孩子是學員,父母是會員,全家“總動員”,“會員+學員+演員”的模式,串聯起一個美育閉環,會員、學員互相轉化,與劇院發展同頻共振。
東藝2025/26秋冬演出季一發布,社交媒體上,不少外地樂迷已經計劃下一趟上海之旅。可以說,東藝的20年,是從上海市民“過江看戲”到全國觀眾“跨城赴約”的文化躍升縮影。
下一個20年,東藝瞄准什麼樣的賽道?發布會上透露,東藝將與同處浦東新區的笑果文化聯合打造“喜聚東方”廠牌,進一步激發劇院的“年輕力”﹔與上海圖書館東館等花木文化集聚區的“鄰居”攜手,構建開放、共享的文化生態平台。
從傳統高雅藝術殿堂轉型為兼具潮流文化基因的復合式文化空間,當頂尖演藝資源和社會大美育活動成為串聯起文旅商體展的“珍珠”,一家劇院就遠不止於一個靜態的地標。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施晨露 實習生 趙紫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