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紀錄片如何找到"敘事密碼"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創作者要走到人內心足夠柔軟的地方
紀錄片如何找到“敘事密碼”
“我一直跟英國同行朋友說,如果要即興選攝影師,我一定會選中國的團隊,他們是很靠譜的。”英國紀錄片導演羅飛拍攝過高分紀錄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幸存者》,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他認為,就紀錄片創作而言,重要的是講有質感的故事,“很多國外觀眾對中國故事很感興趣”。
昨天下午,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紀錄片創制合作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中外紀錄片從業者就“東方敘事與全球共鳴”展開熱議,探討跨文化紀錄片創作中的對話密碼。
《何以中國》第二季已啟動
2023年12月,紀錄片《何以中國》第一季首播,全網各端傳播總量突破60億次,位列當年全網紀錄片融合傳播指數第1名,並先后獲得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第28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等重要獎項。回首創作歷程,總導演干超說:“這是中國的一個時代之問。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要去溯源,從時空的長鏡頭中探尋中華文明形成、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和內生動力,而考古學100年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進入古代社會的工具,追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持續發展’的歷程。”
向世界展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需要找到“敘事密碼”。“在第一季中,我們講述了族群、中國價值體系的建構。”干超透露,現已啟動拍攝的《何以中國》第二季聚焦唐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前者是“中國的中國”,后者是“世界的中國”,“在一個開放、多元、繁榮的時代,講述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據悉,《何以中國》第二季將尋訪全球上百個與唐代中國相關的文化點位,借助長安、揚州、敦煌、西域等不同空間,通過貴族、官員、詩人、畫家、胡人、僧侶、府兵、女性、兒童等不同階層、職業和身份的人物視角,鮮活生動地揭示唐代為此后中國乃至世界留下的物質、精神和制度遺產。
在干超看來,在創作生涯中積累與國際團隊的合作,是一種強大的“反哺”。“在電視台工作時,我曾與Discovery等國際團隊合作,這些片子都不是‘貼牌式’的合作,這對於我理解世界、理解世界紀錄片如何制作,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他說,“中國的紀錄片要傳播到世界,創作者不能做坐而論道的理論學家,一定要走到活生生呼吸著的人群中,走到人內心足夠柔軟的地方,走得足夠深。”
藝術表達要與國際接軌
“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我看到了中國紀錄片創作者非常高超的拍攝技巧和方法,系列紀錄片《我們的國家公園》非常美麗,《舌尖上的中國》非常精致。”第一次來上海的BBC Studios自然歷史部制片人保羅·威廉姆斯在參加論壇前已經在上海紀錄片導演的陪同下,實地調研了部分“中國故事”的線索,“我愛上中國了,你們都很熱情,大家對於合作的態度都很開放。無論我去哪裡,都能看到好故事的潛力,這讓我很震撼。我想要在紀錄片中把這一點傳達出來,讓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國。”
什麼樣的故事更適合在國際上傳播?威廉姆斯介紹,在英國,紀錄片更多的是通過戲劇性的方式來講故事,“西方關注快速的剪輯、快速的故事節奏,還有沖突。東方影片更多是展示人對自然的喜愛,把人性放到自然中去看。我們很期待和中國的合作。”
“在全球,紀錄片都是一個偏弱勢或窄眾的賽道,它的受眾規模、商業化的潛力,和電影、電視劇、綜藝都比不了,因此大家都強調國際合作與聯合創制。”嗶哩嗶哩紀錄片中心副主任、內容總監張昊說,以B站為例,從做紀錄片以來,就把“走出去”與“引進來”放在重要位置上,目前已有幾十部紀錄片在海外100多個國家與地區發行。“一方面,我們要自信,中國地大物博,中國人的勤勞勇敢、家庭和愛情觀念是獨樹一幟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他舉例,之前國內視頻網站播映BBC高分紀錄片《地球脈動》時,作為從業者,他忍不住思索片中的一些特殊鏡頭是如何拍攝出來的。“我們要看到紀錄片后面的鏡頭是怎麼拍到的,要看‘紀錄片的紀錄片’。”
干超說,在東亞的紀錄片創作中,大家更重視對社會的長期觀察,更重視對個體和社會命運之間的連接的觀察,也願意花很長時間去親近拍攝對象。“這樣的價值體系或哲學表達的方法,是被世界所接受的。”他說,當下電視傳媒、網絡傳媒對紀錄片敘事的推動非常大,“很多國內的紀錄片,無論在質感、細節、敘事的節奏、表達的當代性及年輕性上都在和國際接軌,使得東方作品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播出”。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張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