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裡程碑,首艘風帆助推大型成品油輪在滬命名

配備三個超四十米高硬質翼型風帆,一年可減少碳排放五千噸
首艘風帆助推大型成品油輪在滬命名
外高橋造船已手握多艘同類船舶訂單,為全球船東提供更經濟更環保新選擇
擁有千年歷史的風帆在上海“重出江湖”,為海上“鋼鐵巨獸”插上“綠色翅膀”。昨天,由中船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為英國船東打造的全球首艘風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輪——“布蘭茲哈奇”輪正式命名。這一創新不僅是古老帆船技術的重生,更傳遞出清晰信號,在全球航運業的綠色革命浪潮中,上海正憑借突出的設計與制造能力,劈波斬浪、引領行業前行。
大型油輪添上智能風帆
“布蘭茲哈奇”輪總長249.95米,型寬44米,可裝載超過80萬桶原油產品。與其他阿芙拉型成品油輪所不同的是,該輪配備三個高度超過40米、重約200噸的玻璃鋼復合材料制成的硬質翼型風帆。在駕駛室內,船員隻需在智能操作平台上“一鍵操作”,就能實現從升起到收攏,收放自如。
不僅如此,依托數字控帆系統,“布蘭茲哈奇”輪可根據氣象數據實時智能動態調整帆角,比經驗豐富的老船長更懂追風,就像向日葵追光一樣實時自動捕捉最佳風向。
外高橋造船設計研究院技術總監劉俊紅介紹,阿芙拉型油輪是目前國際上的一種主流船型,主要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季風帶航線上運行,那裡風力充沛,是風能利用的“黃金走廊”。風帆助推,就是讓海風幫著“拉一把”,讓發動機少干活、少燒油。
根據試航實測數據,在20節風速的海況條件下,“布蘭茲哈奇”輪日均可節約燃油14.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5噸。正常航行預估整體航次可節省5%至12%的燃油消耗,一年減少碳排放5000噸,相當於1000多輛小汽車的年排放量。
成功越過技術“無人區”
為大型油輪增設龐大而精密的風帆,是一場在技術“無人區”的全新探索。
外高橋造船設計研究院院長助理黃毅銘告訴記者,外高橋造船2023年年底正式啟動風帆助推系統的集成研發,當時國內已有轉筒帆的商業化應用案例,但硬質翼型風帆在大型油輪上的應用尚屬空白。
平衡與精准,是技術人員的最大挑戰。硬質翼型風帆單個重量約200噸,其布置位置對船舶重心影響顯著。外高橋造船經過反復的試驗和評估,最終確定了首部左舷、中部右舷、貨艙尾部左舷的三帆布置方案。布局看似不對稱,這一方案卻可以確保航行穩定與風帆效率的最大化。
緊隨而來的,是吊裝難題。經過船廠、船東、船檢、風帆廠家四方協調評審,最終選擇了制作吊梁方案,在吊裝過程中採用激光定位與實時監測技術。原本耗時120小時的安裝工程,成功在48小時內完成三個風帆的吊裝,是“上海制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集中體現。
揚起創新風帆全速前進
風帆助推技術已成為常規船型差異化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這是繼船舶替代燃料之后,又一契合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的新方案。目前,外高橋造船已手握多艘風帆助推船舶訂單。
在造船行業,上海正揚起創新的風帆,全速前進。“后續我們會進一步深入研究風帆技術,推動風帆折疊技術發展。”黃毅銘說,未來風帆助推技術有望在散貨船、15萬噸級油輪、30萬噸級大型油輪等具有開闊甲板的船舶上應用。
“我們與國外機構交流時,大家都認為風帆助推未來將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創新中心副主任陳康告訴記者,碳稅政策對安裝有風力輔助推進裝置的船舶有優惠,這是國際市場的導向。同時風帆助推技術越來越成熟,並且大量航區具備豐富的風能資源。
“布蘭茲哈奇”輪的命名,為全球船東提供了更經濟、更環保的新選擇,也為中國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立下又一裡程碑。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