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紅旗頌》依舊激蕩人心

近期,“呂其明作品音樂會”在上海舉行,以《紅旗頌》為核心曲目的演出,再次點燃了中國革命文化的情感記憶,喚起幾代人心中的家國情懷。今年恰逢這部作品首演60周年,“七一勛章”獲得者、人民作曲家呂其明先生在現場滿含熱淚地表示:“我信仰我所經歷的歷史,戰場上目睹戰友犧牲,那種為理想犧牲的場景,能點燃后來者心靈的火把。”
“七一勛章”獲得者、人民作曲家呂其明(圖片來源:上海愛樂樂團)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呂其明的代表作《紅旗頌》,誕生於新中國建設初期,是我國首部大型交響頌歌。1965年在上海首演,首次以西方交響體裁演繹中國紅色主題,開創了革命音樂創作的新范式。樂曲以堅定恢宏的音響構造和主題演繹,表現出一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成為無數典禮和重大活動的首選曲目。之所以能穿越60年仍激蕩人心,關鍵在於其緊扣時代脈搏,立足人民立場,是對“文藝要與人民共命運”文藝觀的有力注解,服務人民、溫潤心靈、鼓舞奮斗。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既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一貫主張,也是新時代文藝走向繁榮的現實立足點和根本路徑。具體到創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藝工作者“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之中”,強調“把文藝的生動創造寓於時代進步之中”,要“力戒浮躁和功利思想”。
呂其明先生長期堅持“為人民寫作”的創作信念,他的代表作《誰不說俺家鄉好》《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正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藝術形象的典范。他深入軍營、農村採風,作品緊扣時代命題,直面人民情感與社會理想,他的創作道路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實踐的真實寫照。
推動文藝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著眼未來的重要維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文藝工作傳承與創新相統一的行動指南,積澱著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固本開新的不懈追求,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進方向。
呂其明近年的創作活動,恰恰體現和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守正創新的價值理念。為紀念《紅旗頌》首演60周年,呂其明先生將該作品改編為多版本形式,如青少年交響版、合唱版與軍樂朗誦版等,使這部作品在當代社會語境下獲得新的傳播效能。其藝術路徑可概括為“傳統題材-現代編制-當代表達”,具體體現“提升傳播力、增強感染力、擴大覆蓋面”的創作方向。
從“中華文脈的現代表達”,到“治理體系中的制度支撐”,再到“城市文化競爭力的全球塑造”,文藝工作被賦予了超越創作本身的戰略角色,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文藝隻有根植於人民、扎根於時代才有未來。新時代文藝正被賦予嶄新的時代使命,也迎來制度保障和思想引領的雙重支撐。60年前,《紅旗頌》以交響體裁奏響理想信念的力量﹔60年后,它以新的編制和精神面貌再次激蕩人心,見証了一名作曲家對人民的深情,也見証了中國文藝初心不改、使命不渝的精神軌跡。在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加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紅旗頌》未曾停歇,它與無數新時代的文藝作品一起,正在奏響屬於中國的文化強音。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