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別成功率100% 上海救助站裡有位“福爾摩斯”

連續四年創造尋親甄別成功率100%佳績,在全國獨樹一幟
上海救助站裡有位“福爾摩斯”
在上海民政救助系統,碰上身份甄別困難的受助人員,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唐懷斌。
59歲的唐懷斌是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甄·愛”工作室帶頭人。在數十年如一日的甄別服務中,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別人問了幾個月都沒有成功的疑難人員,他可能隻用幾個小時就能找到破解身份密碼的“鑰匙”。
救助管理站的服務對象很多是精神障礙、智力障礙患者,有的甚至還身患傳染性疾病,被公認為是件“苦差事”。唐懷斌卻把這份“苦差事”,鑽研出了“金剛鑽”。他近百次帶隊護送特殊受助人員回家團圓,從西北大地,到白山黑水,再到西南邊陲,足跡遍布了28省(市)70余市(縣),用“萬分”的努力,幫助受助人員實現“萬一”的團圓夢。2021年—2024年,唐懷斌連續四年創造了尋親甄別成功率100%的佳績,在全國獨樹一幟。
練就方言辨識技能
唐懷斌的辦公室牆上,挂著一張已經褪色的中國地圖,他用它來熟悉全國各地的方位。
受助人員來自天南海北,救助工作中常常遇到聽不懂的土話方言。“雖然我以前有部隊醫院工作的經歷,各地方言都聽到過一些,但這些遠遠不夠。”唐懷斌說,聽懂受助人員的方言,就找到了回家的第一把鑰匙。而每一種方言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和語言環境,有時候判斷出受助人員來自哪個省是不夠的,需要精准鎖定到更小范圍的市、縣,甚至鄉鎮。
為了練“聽力”,唐懷斌把生活變成了移動的方言課堂:地鐵上豎起耳朵分辨乘客的鄉音,出差時專門逛菜市場聽市井俚語,他還抽空去當地博物館學習當地文化,手機裡存著上千張帶有地域特征的圖片——北方農村的架子車、南方水田的耕牛,都成為他定位受助人員故鄉的“地理坐標”。
經過多年的積累,他練就了“七大方言辨識”技能,基本上能夠通過受助人員的隻言片語精准鎖定省份、地級市甚至縣城。
有一年,站裡接收了一名不願開口講話的受助人員。唐懷斌琢磨出圖片指認的辦法與他溝通。這次,帶著“趙錢孫李”的百家姓讓他指﹔下次,帶著山川河流的景象讓他指﹔再下次,帶著特產小吃的圖片讓他指……剛開始,受助人員每次指認都不一致,唐懷斌沒有不耐煩,反而花時間和他聊天,“他不願意說,我就當在跟自己的老大哥嘮家常,將心比心,總能喚起他的記憶、贏得他的信任”。
唐懷斌發現,受助人員雖然“趙錢孫李”都指,但指“王”的次數明顯較多﹔山川河流都指,但指田地的次數明顯較多……就這樣,歷時10個月時間、上萬張圖片指認、千余次排列組合、數百次甄別試錯后,唐懷斌大致描繪出受助人員的人生畫像——姓王,50多歲,家裡有田地,種植玉米,有一個兒子……
聽到這個畫像的描述,王某熱淚盈眶,竟然罵出一句方言。這關鍵信息來之不易,唐懷斌順藤摸瓜判斷王某來自山東河南交界之處,進而縮小范圍,並從公安部門調取2000多人相關資料,最終找尋到了王某的家人。相隔十余年,父子相見痛哭流涕。
站裡曾經有一名女性受助人員,不論怎麼詢問或用手語交流,她始終一言不發、神情冷漠。整整三個月,唐懷斌不斷找機會和她交流、接觸,她始終拒不開口。一次偶然的機會,唐懷斌寫出了幾個疑似地名,她死死盯著“四川綿陽”幾個字,不一會兒垂下眼睛,默默流淚,嘴唇動了動,似乎是想要開口說話。經本人同意,他們摸了摸她的喉嚨,發現聲帶並不會震動,原來她真的不能說話。
唐懷斌就從“四川綿陽”入手,將下轄的所有區縣挨個寫在紙上讓她辨認。很快,她的手指就落在了“梓潼”這個地名上。“不論我們如何打亂順序,她都能准確無誤地指認‘梓潼’二字,並依次辨認出了‘金龍鎮’‘金龍村三隊’等字樣。”唐懷斌說,“就像黑暗中突然出現了一絲光!我緊緊抓住這來之不易的線索,順藤摸瓜,終於聯系到了她的家人。”
很快,她的家人趕來了,丈夫抱著妻子哭紅了眼,女兒握著母親的手不願鬆開,三人久久擁抱在一起。
像福爾摩斯“破案”
“我經常對自己說,絕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細節,就是謎團中的‘線頭’,抓對了最關鍵的那個點,緊緊不鬆手,也許就能找到‘真相’了。”唐懷斌一直記得那次跨越24年的尋親,為了找到真相,他們在數百條線索中抽絲剝繭。
去年5月21日,消防人員從G1503跨線橋護欄救下試圖輕生的謝禮平。謝禮平是一名聾啞人,面對民警的詢問,隻能發出含混的喉音。他隨身的老舊手機裡沒有聯系人,衣兜裡僅有一張字跡模糊的金山小火車車票。
面對這個“無身份、無聲響、無記憶”的受助者,唐懷斌帶著團隊如同破解密碼般展開工作:在無法規范手語交流的情況下,團隊成員用圖畫、文字和肢體語言搭建溝通橋梁﹔當DNA比對、人像識別接連碰壁時,他們從謝禮平反復書寫的“謝德厚”“黃光芝”等名字中捕捉線索﹔面對其方言轉寫的錯誤地名,他們調取八省地圖逐個區域分析,甚至通過辨認農作物圖片鎖定其家鄉可能的氣候帶。
“最難的是突破認知障礙。”唐懷斌回憶道。由於從未接受基礎教育,謝禮平對行政區劃毫無概念,將出生地“四川萬源”誤記為“山東慶雲”。但當技術員調出萬源市山地、竹林的照片時,這個年近五旬的男人突然激動地拍打屏幕,指著畫面中的竹編、山地和水稻連連點頭——這個瞬間讓團隊看到了曙光。
在38天的攻堅中,現代科技與傳統尋親手段交織成網:通過協同公安部門對其書寫的名字開展比對分析,大數據篩查從安徽、江蘇到四川跨越千裡﹔而唐懷斌對民俗文化的熟稔同樣關鍵——當謝禮平指認竹林、山地的場景,唐懷斌當即聯想到雲貴川交界地區的場景,為搜索范圍提供重要參考。
轉折發生在去年6月25日。通過宜興務工人員謝禮訪的模糊記憶,團隊拼湊出關鍵信息:2000年春節前夕,謝家長子赴宴途中神秘失蹤。次日,通過視頻連線,工作人員將陳舊的戶籍檔案與畫面中人反復對照,最終確認失蹤人正是謝禮平。
去年6月28日的認親現場,84歲的黃光芝抱著兒子泣不成聲。老人從褪色的布包裡取出泛黃的戶口本,24年來謝禮平的戶口始終未被注銷。謝禮平用手撫摸母親的白發,將臉貼在妹妹帶來的舊棉襖上,這場遲到24年的重逢讓所有人熱淚盈眶。
“甄別工作就是在黑暗中不斷地嘗試、摸索,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中,找到那扇窗,並去打開它。那些不會言語、無法交流的受助人,就好比一個個身份信息待解的‘謎團’,等著我像福爾摩斯那樣去‘破案’。”唐懷斌說。
“甄別尋親十二法”
每天上班,唐懷斌第一件事就是去救助生活區巡查,對受助人員噓寒問暖。發現對方出現情緒波動,他就和他們促膝談心,開展心理疏導。
曾有一名受助人員在來到救助站后不斷編造身份信息,一個多月間始終不肯透露個人情況,先后編造了4個假名、7個假地址,但唐懷斌沒有放棄,每一次都認真核實信息,並不厭其煩地向他講道理,像兄長一樣關心他的生活,幾乎每天都去找他誠懇交談。最終,受助人員被他的真誠感動,主動說明了真實身份。他握著唐懷斌的手說:“這是十幾年來第一次說出自己的真姓名,你真像我的家人呀!”唐懷斌笑著回道:“我就是你的家人啊!”
“見了太多的悲喜轉換,我愈發感同身受,同樣身負兒子、丈夫和父親多重身份的我,面對迷途老人那茫然的表情、走失兒童那無助的眼神、智障人員那幾近空白的記憶時,我常常感到心靈深處的震撼,讓我堅定地把‘幫你找到家’作為自己的職業價值追求,心無旁騖苦練業務技能。”唐懷斌說。
這些年來,他鍥而不舍鑽研,一點一滴拼湊尋親線索,幾百次跨省連線,幫助顛沛流離60年的老人落葉歸根﹔憑模糊不清的口音為身有殘疾、記憶缺失的常年流浪人員找到了分別42年的親人﹔幫助離開祖國20年、遠赴西班牙尋夢而屢屢受挫的藝術家想起“水南乳制品廠”這一如今已經不存在的地點,繼而多次走訪當地,從厚厚的原始檔案裡找到受助人員的身份信息……
為了將甄別技能傳承下去,唐懷斌創立“甄·愛”工作室指導同行,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有的不厭其煩地帶著智障老人在走失發現地附近反復查找線索,幫助他串起記憶﹔有的通過心理沙盤,引導智障女孩回憶起關鍵線索“高家庄”,經排摸數十個相似地名后終於找到苦苦尋女四載的父母﹔有的在萬家團圓時,連續多日陪伴八旬痴呆老人“嘮家常”,幫她找到位於“沂河畔邊的家”……通過一次次的實戰,團隊青年骨干迅速成長。
多年的積累,唐懷斌的團隊從察言觀色溝通、地理痕跡剖析、現代科技導入、社會資源整合等四個維度,創新性地提出“甄別尋親十二法”,這也是全國第一次系統性提出甄別尋親方法,並獲得上海市民政系統第六屆“十佳服務品牌”,目前這套方法已被全市各救助管理機構廣泛運用,並輻射到長三角乃至全國,效果顯著。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海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