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關鍵技術加速升級 合資合作持續深化 人工智能深度賦能

從上海車展看汽車業轉型“中國速度”(產經觀察)

本報記者  王  政
2025年05月07日09: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海外觀眾正在國產汽車品牌展台前做直播。
  易 剛攝

  觀眾在現場沉浸式體驗智能車機系統。
  宇 新攝

  上海車展上,領克展台人來人往。
  夏 雨攝

  4月23日至5月2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車展”)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家中外企業攜超百款新車及前沿技術亮相。

  本屆上海車展期間,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汽車產品定義、價格定義、商業模式上的大膽探索,產業鏈領軍企業在研發效率、技術迭代、成本控制等領域的孜孜追求,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於數字化、智能化體驗的高接受度,讓跨國車企再一次感受到創新轉型的“中國速度”,更讓“在中國、為全球”成為行業共識。

  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加速升級

  硬派新能源SUV,可蟹行、原地掉頭、爆胎行駛,還可在80厘米水深連續涉水“航行”兩小時﹔一款組合輔助駕駛系統,其泊車代駕功能可實現地下停車場跨層通行、代客充電﹔一款動力電池,體積能量密度高達1000瓦時每升以上……

  本屆上海車展,中國智能電動車企和供應鏈企業推出的電動化、智能化新技術,讓人大開眼界。

  “中國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正引領全球汽車行業的轉型發展。”日產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馬智欣說,日產汽車正充分利用中國市場領先的科技和資源優勢,攜手開發創新且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當前,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格外引人關注。連續8年位列全球動力電池年出貨量第一的寧德時代,在上海車展開幕前發布了其在電池材料、架構等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材料領域,寧德時代推出鈉離子“鈉新電池”,能有效降低對鋰資源依賴,目前已大規模量產。其中,鈉新乘用車電池能量密度達175瓦時每千克,支持500公裡續航,在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下仍可保持90%的可用電量。

  在架構層面,寧德時代推出了由雙核架構與自生成負極技術深度融合的驍遙雙核電池,不僅讓電池包擁有兩個強大的“獨立能量區”,能夠確保動力輸出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還可讓電池體積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續航裡程大幅提升。

  本屆上海車展,主流車企還發布了一系列組合輔助駕駛前瞻技術。

  廣汽埃安與滴滴聯合打造L4級自動駕駛Robotaxi車型,計劃今年底下線交付,2026年開啟示范運營。華為發布乾崑ADS 4,端到端時延可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剎率降低30%。

  據介紹,乾崑ADS 4共有4個版本,其中,ADS Ultra旗艦版搭載高速L3專屬方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靳玉志表示:“目前,華為已在雲端世界引擎進行了6億公裡的高速L3仿真與驗証,已為高速L3量產商用做好准備。”

  創新轉型的“中國速度”還體現在芯片領域。

  本屆上海車展,智能輔助駕駛芯片供應商地平線帶來了當前國產最高性能、算力達到560TOPS(每秒處理萬億次)的征程6P芯片,並發布了國內首個軟硬結合全棧開發的L2城區輔助駕駛系統。今年9月,該系統將在奇瑞星途品牌上全球首發量產。

  “成立10年來,我們聚焦深度神經網絡計算方向,推出三代智能計算架構,實現了計算性能超千倍的提升。”地平線創始人余凱說。

  “在中國、為全球”邁出新步伐

  上汽大眾主導開發大眾品牌首款增程式全尺寸SUV概念車,東風日產主導開發日產品牌純電轎車N7,長安與馬自達聯合開發長安馬自達新能源車型EZ—60……上海車展上,跨國車企陸續交出合資合作2.0時代的階段性答卷。

  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為全球”,跨國車企正在中國完成從制造到研發、從輸入到輸出的角色轉換。

  “中國市場的創新節奏令人驚嘆,這裡的電動化、數字化進程遠超全球其他地區。”兩年前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鬆的這一判斷,在奔馳的實踐中得到印証。

  本次上海車展,奔馳純電長軸距CLA全球首秀,其搭載的全場景組合輔助駕駛系統完全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開發,耗時僅18個月。這樣的研發速度,離不開奔馳在北京、上海兩大研發中心及超2000人本土研發團隊的助力。

  車展上,上汽通用別克品牌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並發布了僅用18個月完成開發的別克“逍遙”超級融合架構。該架構可實現MPV、SUV、轎車3種全車身形式,純電、插混、增程3種全新能源技術以及前驅、后驅、四驅3種全驅動方式的研發生產。未來12個月內,上汽通用將推出6款基於該架構的新車。“別克速度”的背后,是上汽通用泛亞技術中心的有力支撐。

  合資合作2.0時代,奧迪的選擇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自2019年起與華為深度合作,全力破解燃油車搭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面臨的動力系統協同、傳感器供電穩定性與實時數據閉環三大難題。上海車展上,奧迪品牌5款新車,全部採用了雙方合作開發的全新電子電氣架構,讓燃油車也擁有了與電車同級的硬件和軟件土壤。另一方面,奧迪與上汽聯合開發全新AUDI品牌首款量產車型E5 Sportback,將於年內上市。

  “想要造出真正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就必須要用‘中國人的頭腦和方法’,聚焦中國人的思維來進行產品研發。”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暉介紹,為實現從“適應中國”向“由中國定義”的轉變,豐田整合了在華四大研發中心,將研發決策權從日本總部轉移至中國,還建立了由中國人擔任車輛開發負責人的“中國首席工程師制度”。3月上市即熱銷的廣汽豐田鉑智3X,本屆上海車展首發亮相的bZ5、鉑智7以及下一代卡羅拉,都由年輕的中國首席工程師主導開發。

  創新變革,全方位擁抱人工智能紅利

  智己汽車發布“線控數字底盤”,制動距離縮短6%到8%,還可主動過濾很多危險操作﹔小鵬汽車發布具備“AI智能預描”功能的AI底盤,可掃描車輛前方30米路況,預知路面的坑窪和障礙並對減振器進行適應性調整﹔通過“全域AI”技術賦能,吉利旗下硬派SUV銀河戰艦成為全球首款可實現“全場景、全地形、全能量”主動切換的AI智能體……

  行走上海車展,AI無處不在。伴隨著智能座艙重構人車交互范式,組合輔助駕駛突破場景邊界,大模型驅動全鏈路業務創新,一個以AI為神經中樞的“汽車智能體”構想,正在汽車產業的變革浪潮中輪廓漸明。

  在與阿裡巴巴達成AI大語言模型戰略合作、發布由寶馬本土研發團隊主導打造的“用車專家”與“出行伴侶”智能體之后,寶馬再度深化本土AI生態布局,宣布接入DeepSeek。

  東風汽車展示了其打造的企業級太極大模型,借助AI造型助手、AI代碼助手、AI仿真助手等多個智能體,新車研發周期縮短35%以上,協同成本降低30%,產品定義精准度提升50%以上。

  繼年初在CES消費電子展上發布了行業首個“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3月初發布基於AI“世界模型”打造的千裡智駕之后,本屆上海車展,吉利再度帶來“全域AI”技術賦能安全體系的最新成果。

  “目前,吉利已經將AI應用於架構、動力、底盤、座艙、輔助駕駛等智能汽車全域,同時還將AI深入到產品研發、生產、售后服務等全價值鏈環節中,實現了全場景的AI智能體驗。”吉利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淦家閱表示,吉利高度關注產業變革趨勢,並著手在企業內部搭建適應顛覆性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將技術快速轉變為業務價值和用戶體驗的能力。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汽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君表示,AI+電動化、AI+智能化將加速汽車行業顛覆性創新變革的進程。車企應盡快基於AI制定戰略,打造包含新機制、新流程、新文化、新人才的全新組織架構,加快轉型步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7日 18 版)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