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農時 精准修繕3600米溝渠+日產4600盤秧苗

即將進入夏種時節
我區的田間地頭
奏響著別樣的樂章
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忙碌場景
為水稻種植做好准備
在楓涇鎮新黎村,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水泥明溝修繕工作,改善因溝渠破損引發的農業灌溉和排水問題。4月30日,最后一段破損溝槽被替換,這個歷時2個月的水泥明溝修繕、清理工程進入收官階段。

據了解,經年累月的使用讓新黎村各村小組的多條灌溉水泥明溝被淤泥堵塞,部分水渠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破損情況,不僅嚴重降低排水效率,還不利於不同農作物的生長。
“明溝兩側板破損嚴重,出現了護板開裂、局部坍塌、底部滲漏等問題,不僅影響灌溉,在夏季汛期還存在行洪安全隱患。”新黎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夏琴潔說。
此次修繕工作以修復破損部分為主的原則,採用“靶向治療”的方式,既保留尚可使用的舊溝板,又集中對破損嚴重且不成型的溝板進行精准更換。“對應修溝渠的淤泥清理干淨后,更換了新的溝板進行修補。在修繕過程中,還對窨井周邊道路兩側的路基用磚塊進行穩固,對坍塌部分重新砌補、澆筑混凝土加固。”現場施工人員周偉華說。
“溝渠暢通對水稻灌溉至關重要,為接下來的農業生產夯實了基礎,期待今年能有個好收成。”新黎村大農戶王培雲說。
近兩年,新黎村通過對全村灌溉溝渠進行巡溝搶修工作,增強了農田溝渠灌排能力,今年已完成溝渠修繕3600米,覆蓋農田520畝。
我區的育秧工作也已拉開序幕。早上7點,在上海道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和工人們在倉庫內緊張有序地制作秧盤,為后續的水稻種植做好准備。
合作社倉庫裡堆滿了制作秧盤的材料,伴隨著 “轟隆” 的機械運轉聲,基地內的一條藍色自動化生產線上,一盤盤秧盤順著傳送帶 “列隊” 而來。經過覆土、撒種、澆水、再覆土,一粒粒稻谷被整齊地鑲進秧盤裡。整個過程中,工人們各司其職,或專注添加營養土、檢查種子投放量,或在流水線末端將制作好的秧盤迅速搬離,整齊碼垛,動作利落而嫻熟。不到半小時,一摞摞規格統一、排列整齊的秧盤便已堆積如山,等待運往育秧大棚。經過兩三天的培育后,水稻幼苗便能破土而出。

“今天制作的秧盤主要為南粳56號和鬆香1號兩個品種的水稻。”據合作社負責人王雪峰介紹,當日所制作的秧盤是今年的第一批國慶稻,預計5月末就可以進行插秧。“主要為合作社自用的種子,其中南梗1150斤,鬆香1號320斤,一共需要制作約4600盤秧盤。”
近兩年,合作社引入了育秧機進行流水線育秧,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這4600盤一天就全部做完了,后續就可以為周邊的其他農戶提供代育秧服務。”談及今年的生產種植計劃,王雪峰介紹說,今年,合作社預計種植水稻面積達1000畝,將為周邊農戶提供6000余畝的育秧、插秧服務。
由於各品種水稻的播種和成熟時間不同,合作社的育秧工作將持續一個月左右。
“好的秧苗是豐收的一半,從水稻品種的篩選、營養土的准備以及育苗設施的檢查和維護開始,我們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管護,進一步提高育秧效率和質量,為秋糧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王雪峰表示。
作為農業大鎮,楓涇鎮約有現狀耕地面積5.7萬畝。今年開春以來,楓涇鎮搶抓春耕備耕有利時機,持續強化服務保障,抓好農資儲備供應,全方位做好春耕生產各項工作。
“春耕備耕工作關系全年糧食生產和全鎮農業產業發展,我們將緊盯農時,積極做好技術指導、農資調配、秧苗管護、良田建設等工作,以堅實行動夯實糧食豐產豐收根基。” 楓涇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魯磊說。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