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評“最美公共文化空間” “擺渡人書場”留得下人

獲評“最美公共文化空間”
“擺渡人書場”留得下人
在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的梅園中,名為“擺渡人書場”的公共文化空間靜靜佇立。在日前舉辦的2025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上,上海獲評“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一尺花園、徐家匯書院、西岸美術館,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獨獨擺渡人書場,顯得有些“陌生”。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裡。這個曾經以評彈曲藝為特色的傳統書場,最早改造於2008年上海世博會前,滿載著老渡口居民的記憶。去年再次更新的書場,除了延續了傳統江南園林的雅致,更以開放多元的功能和姿態真正融入現代社區生活。
都說建筑可以照見城市的歷史,建筑同樣也可以洞悉城市的未來。從歷史深處走來、又給這座城市留下更多可能性的擺渡人書場,做到了。
這裡像自家院子
上午9時剛過,梅園裡的陽光洒落,擺渡人書場門口已陸續聚起人影。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拎著布包、保溫杯,慢悠悠踱到台階前。“今朝是黃小莉老師的《庵堂相會》,阿拉老早約好的,前排位置要搶的呀!”一位穿絳紅毛衣的阿姨邊掏出水杯邊念叨。
離開場還有半小時,書場100多個固定座位已被佔滿,工作人員匆匆搬出幾十張圓凳,沿著過道見縫插針地擺開。
到了下午開場前,原本容納120人的書場已擠進近150人。過道被圓凳塞得隻剩一條窄縫,后排觀眾緊貼著牆壁站立,連音響控制台旁也擠著三四個戲迷。擺渡人書場演出負責人瞿花劍看著滿場人頭說:“滬劇隊曹老師早跟我說,今天肯定爆滿,但沒想到這麼夸張。”
70歲的蔣阿姨是書場的鐵杆粉絲,每周都會從康橋趕來聽滬劇。“我9時就到了,想佔個好位置。”蔣阿姨笑著說,“這裡的滬劇特別有味道,演員們都很專業。”
另一側,今年69歲的曹慧芳正在排演滬劇,她是周家渡滬劇隊的顧問。就在上個月,周家渡滬劇隊剛剛成立,她和其他29位隊員一起,正在為5月2日的專場演出做准備。“我們這個隊伍裡,有好幾位都是比賽拿金獎的。”曹阿姨自豪地說,“雖然我們是街道的滬劇隊,但質量絕對不輸專業劇團。”
不少人沖著“零距離”而來。在擺渡人書場,舞台與觀眾席僅幾步之遙,演員能看清台下每一張臉。“在這裡唱戲,觀眾咳嗽一聲我都得調整節奏。”滬劇隊的樂器老師笑道。這種親密感吸引了鐵杆戲迷,甚至有人從長興島跨越大半個上海趕來。一位戲迷阿姨說:“別處的劇場像廟堂,這裡像自家院子。演員下台喝口水,還能跟我聊兩句角色怎麼演。”
當新的文化形式不斷浸潤人們的生活,成為許多人新的精神追求的同時,在擺渡人書場,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個“老書場”讓人驚嘆的生命力。
不過,評彈、滬劇等傳統藝術形式,必然要面對“受眾群縮小”的現實困境。擺渡人書場早早意識到了這一點,希望通過改造打開一個新思路:與其糾結如何“拯救”老藝術,不如先打造讓人願意停留的空間。
變幻出多種玩法
周家渡曾是黃浦江邊的重要交通樞紐,書場的名字也由此生發。擺渡人,既指代每一個擁有老時光記憶的市民,又指代評彈這門“既能渡人又能渡心”的藝術形式。
2008年,擺渡人書場在世博會的契機下建成,成為評彈和滬劇愛好者的聚集地。街道文化中心主任焦雯婕介紹,過去書場僅有一層低矮的舞台,設施陳舊,二層空間因缺乏樓梯使用率極低。
2024年,擺渡人書場迎來了一次徹底的改造。設計師保留了原建筑外觀,通過內部設計,擴展了兩個新教室。二層空間通過一座“懸竹”樓梯與庭院相連,形成了一個既實用又美觀的公共藝術裝置。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小而精、優而美的空間。”焦雯婕說。改造后的擺渡人書場,不僅保留了評彈、滬劇等傳統曲藝的演出,還增加了文化培訓、藝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每周一至周五,書場都有不同的活動安排:滬劇、越劇、京劇、魔術、相聲……甚至還有非遺手作、親子手工、電影放映等,使用率極高。
“這裡的小劇場特別適合互動感強的活動。”瞿花劍舉例說,前不久的一場魔術表演,演員邀請小朋友上台學習簡單的魔術技巧,現場氣氛特別熱烈。“小朋友的活動反響特別好,每次報名都是秒搶光。”
響應真實的需求
“我們希望這個空間不僅是看戲的地方,更是一個可以讓不同年齡段的人停留、交流、感受文化的地方。”焦雯婕說。
“我們的活動安排是根據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的,”瞿花劍介紹,書場與上海市文化配送平台合作,居民可以通過平台“點單”,選擇自己喜歡的演出類型。滬劇和評彈是這裡的“招牌”,但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孩子,書場還特別增加了互動性強的活動,比如魔術表演和非遺插花課程。
此外,書場的改造還讓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書場內設有水吧台,提供茶、咖啡等多種飲品,價格親民。居民們可以在這裡喝杯咖啡、聊聊天,享受一個悠閑的下午。
“城市更新的根本在於順應人的需求變化,”焦雯婕說。書場的改造,不僅滿足了老年人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也通過創新的活動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和孩子。未來,擺渡人書場還將繼續探索更多可能性。焦雯婕透露,他們正在計劃將二樓的空間打造成一個新的文化空間,能夠展示插花、剪紙等傳統技藝。“我們希望這個書場不僅能留住人,最終還能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地。”
(來源: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牛益彤 記者 杜晨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