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做手術 長寧區虹橋街道社衛中心手術室試運行

長寧區虹橋街道社衛中心手術室試運行,縮短就醫半徑方便居民
居民為啥願在“家門口”做手術
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門診手術室門口等待長椅上,胡阿姨看起來十分篤定。上周,她的老伴通過簽約家庭醫生葛臻轉診至普外科主任程興望處,程興望診斷“肚子和背上各有一個皮脂腺囊腫,要開刀”。老兩口很是猶豫,“能不能隻開一個?會不會感染?”
回到家中,與親朋和鄰居討論了一番,周四,老人又來到程興望的門診。“我們相信醫生,就一道開掉吧,了一樁心事。”第二天,歷時近一小時的切除、縫合后,困擾老人的“疙瘩”消失了。
4月18日,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門診手術室投入試運行。開診首日,醫護人員忙了一整天:6台外科、眼科擇期手術有條不紊地進行。
為啥選擇在社區開刀?“鄰裡口耳相傳,一年來,我們是看著手術室建成的。”胡阿姨道出答案,“這裡對我們來說太熟悉、太方便了。”
從“社區門診”到“社區手術”
翻看記錄,這6台手術涵蓋皮脂腺囊腫切除、霰粒腫切除、眼瞼腫物切除、倒睫矯正等病種。眼科主治醫師高亢介紹,最小的患者年僅10歲。
18歲的小月是母親帶到門診的,“孩子左眼的上眼瞼長了一個包塊,一個月了也沒有好轉”。“檢查后發現,她左眼上眼瞼中央處的包塊大約米粒大小,但觸之無明顯壓痛感,局部結膜有充血的情況。”高亢說,在熱敷、消炎藥水對症治療一周后,仍無明顯好轉,“孩子即將出國留學,希望盡快手術”。
“以前是在三級醫院治療的。”小月的母親說,但這幾年慢慢對社區醫院熟悉起來,“這樣的小手術,能保証安全,便捷,就是好的選擇。”
高亢發現,眼科手術患者大部分來自轄區內的居民以及居民的親屬。“社區門診提供家門口服務,能縮短就醫半徑,解決了居民看病遠、看病難的問題﹔社區手術尤其適合開展外眼手術,也便於后續做好慢性眼病管理。”
引入多名骨干力量
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門診手術室是長寧區首個社區門診手術室,對標三甲醫院潔淨標准,配備智能化百級層流系統。院感科科長金瑋清介紹:“如果患者確有需求,手術室環境也允許進行眼內近視手術等對潔淨程度要求更高的術種。”
一年來,中心引入了多名骨干,包括一名普外科主任、一名麻醉科主任、兩名手術室護士。他們有的來自三級醫院,也有社會辦醫機構的專科人才。
手術室護士楊潔說:“去年聽說社區也能開展手術室工作,虹橋社區屬於第一批‘先鋒隊’,我就選擇從大醫院來社區了。”她很感慨,“雖然來的時間不長,但這裡的工作氛圍感染著我,大多數患者都是居民,和醫生、護士熟絡地打招呼,就像平常互相走動的鄰居朋友。”
她說到一個細節。“患者的情緒對體征有影響。我和家人也曾有在三級醫院的就診經歷,排隊久、看病難,若是遇上像皮脂腺囊腫之類不痛不痒的小病症,想著拖一拖就算了﹔有些老人本身對大醫院的布局不熟悉,醫護人員也沒有過多的精力解釋、安撫,術前因緊張導致血壓升高的也並非個例。”
社區門診手術室恰好撫平了患者的心。胡阿姨說,家中小輩也提出過是否要去大醫院開刀,“我們不肯去的。這不是什麼大毛病,后面還要復查、開藥,就近方便呀。老頭子還有其他基礎病,葛醫生都很清楚,有時候我們記不住的事情,還靠他們提醒呢!”
力爭實現“小病不出社區”
中心主任王永鵬介紹,如今門診手術可完成基礎項目11項、拓展項目18種,下一步將開展更多居民有需要、適合在社區門診完成的手術病種,院內也為此選拔了骨干力量前往仁濟醫院、市九醫院、皮膚病醫院等學習泌尿外科、皮膚科等手術技術,區域內共建醫聯體單位專家也定期下沉指導。
“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到社區醫院,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他說,“以前側重疾病預防、慢病管理,現在要能解決實實在在的醫療問題,才算是‘醫院’。”
今年3月21日,市衛健委下發相關建設指引,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准化門診手術室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建設標准等給予細則要求,如“一天內同時有非感染和感染手術,應最后進行感染手術”等。王永鵬介紹,對照指引,中心將繼續加強信息化建設、質量控制、適宜項目拓展。據透露,目前中心團隊正在總結歸納社區門診手術病例,以期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家庭醫生精准分診、專家團隊技術支撐……未來通過這樣的服務鏈條,我們希望力爭實現‘小病不出社區、急症快速響應’的專業體系,為居民健康守更牢靠的‘門’。”王永鵬說。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楊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