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論武裝 促實干擔當(干部狀態新觀察·讀書日特別報道)

![]()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不可坐論,理不能空談。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目的全在於運用。”
學風中見作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是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體現。
基層是理論指導實踐的主戰場,是推進實踐創新的主陣地。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本報記者採訪不同領域的黨員干部,關注他們讀書、學習、培訓情況,展現他們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擔當作為。
——編 者
街區黨支部書記學習《習近平關於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
抓住了問題也就抓住了具體
本報記者 王崟欣
在上海市鬆江區九亭鎮高科技街區,幾乎每家沿街店鋪都有一張開店明白卡。明白卡發起人顧文彬,是街區黨支部書記。
“明白卡,實際是一張黨群連心卡。”顧文彬說。2024年,上海市為服務好沿街商鋪、“小個專”和新就業群體等,成立街區黨支部,並配備專職街區黨支部書記。“新興領域群體黨建工作如何開展?”剛到任時,顧文彬有些摸不著頭腦。發愁之際,鬆江區委組織部開展了一場專門面向全區街區黨支部書記的培訓。“培訓既有黨建理論知識,也有實務操作,很有針對性。”顧文彬說,培訓讓他打開了工作思路——轉換視角,從服務細節做起,從一件件具體的事抓起。
結合培訓中提出的工作方法,顧文彬聯系商戶、征集問題。走訪中,餐飲店經營者李大姐向他反映,一個月前,她盤下店鋪,打算做餐飲。手續辦完后,卻因排煙問題遭到了小區業主的投訴。在街區黨支部多方協調下,李大姐對排煙管進行了改造,店鋪經營走上正軌。
抓服務細節,找群眾需求。在顧文彬的倡議下,一張開店明白卡就此誕生。街區黨支部對“小個專”商戶在開店前要進行一次集中指導,避免后續的不必要損失。
在學中干,在干中學。最近,顧文彬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在學習《習近平關於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時,受到啟發:“書中有兩句讓我印象深刻,‘抓住了問題也就抓住了具體’,這句話講的是作風建設重在抓細節﹔‘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調查研究’,這句話講的是調查研究不能搞形式主義,要抓實。”
顧文彬最近打算再對800多家商戶一一調研走訪。“大家有什麼問題,能立馬想到找我幫忙,這就是我的目標。”顧文彬說。
村黨支部書記學習《論“三農”工作》——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本報記者 張文豪
刮了一夜大風,74歲的河南濮陽西辛庄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惦記蔬菜長勢,一大早趕到了村農業種植基地。玻璃溫室內,一排排無土栽培的西紅柿已長到三米來高,村民站在電動升降梯上疏花疏果。“遇到壞天氣,沒受影響吧?”李連成問。
村民郭美艷指了指頭頂的遮陽網和補光燈:“溫室有200多個傳感器,可以自動關閉天窗,還有補光燈模擬日照,一切運行正常。”
30多年前,李連成憑借種植大棚蔬菜先富了起來。1991年擔任村支書后,他帶領大家發展蔬菜大棚種植,走上脫貧致富路。
今年全國兩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連成向大家推薦了村裡特產——西紅柿。回村后,他召集村兩委干部,開了一場宣講會,總書記《論“三農”工作》是學習重點。“‘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書裡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李連成說,“書裡還提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咱們村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等方式,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把智慧農業堅持做下去。”
不久后,一場西紅柿種植培訓會讓村農業種植基地成了“課堂”。在李連成召集下,西辛庄和周邊鄉鎮的50余名種植戶圍坐一起,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大家通過理論學習與實地操作,系統掌握了物聯網監測、水肥智能管控等現代農業技術。“智慧農業不是淘汰農民,而是讓咱們成為‘新農匠’。”在育苗工廠,李連成蹲下身輕撫嫁接苗的接口。李連成說,村裡發展急盼人才和技術,他想把現代農業種植技術整理成操作手冊,讓更多村民用得上。
鎮人大主席學習《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向能者求教 向智者問策
本報記者 宋朝軍
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雲田鎮老街,車輛暢行無阻,路旁的雲杉、紅葉李、連翹長勢不錯。鎮人大主席李懋卻說,一年多前,這條老街還是大家的“心病”。
老街原為省道,后來,省道改道,老街就變成了村道。時間久了,坑坑窪窪、塵土飛揚。大家想修路,但缺牽頭人。
去年春天,定西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實施“122民主實事工程”,對全市119個鄉鎮人大和3個人大街道工委提出要求:每年持續辦好1件結合實際、貼近群眾的民主實事。全市舉辦培訓班,市、縣、鄉各級人大把原原本本學習總書記《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作為重要任務。
“‘要豐富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更好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書中寶貴的方法論,每次學都有新感悟。”李懋和大家商量,“我們應該學以致用,多聽群眾的真實想法,改進我們的具體做法。”
1個月裡,李懋和同事挨家挨戶走訪,收集沿街190多家商戶、300多戶居民的意見建議,動員大家一起參與。從去年4月開始,6個月的工期裡,鎮人大主席團成員們和群眾一起干。6名群眾和6名人大代表共同組成協調小組,反復做工作,為身體不便的老人上門服務。“每袋水泥、每方混凝土花了多少錢,公示欄裡寫得清清楚楚。”李懋說,“群眾全程參與,大家干得踏實。”
李懋指著一個花園說:“這原本是殘垣斷壁,路修完后,在現場的學習分享中,修建花園的想法被提出來。”現在,在這條1公裡多的路上,有4處這樣的小花園。
“再過幾個月,這裡會一路生花。”說著,李懋抓起一小把太陽花籽,輕輕往花壇裡撒去。
紀檢監察干部讀《紀律的溫度》——
紀律是管束,也是盡心為民的承諾
本報記者 姜曉丹
“每日一學:中央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准,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改進作風的第一步……”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紀委監委第三紀檢監察室副主任區光豪的手機短信提示音響起,這是南沙區紀委辦公室編發的學習短信。在學思踐悟中,區光豪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晚上7點,區光豪來到留置點會議室。每周二是留置點臨時黨支部固定的學習時間,會后區光豪和同事們分享最近閱讀的書籍。
“之前同事推薦的《紀律的溫度》(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廉政小故事情節生動,提醒我們在監督執紀過程中,要堅持寬嚴相濟,辯証地分析問題。”在區光豪看來,每次交流學習,都是一次思想碰撞的過程。
討論后,區光豪又和同事一同觀看了最新一期的南沙紀檢干部培訓班錄像。授課的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派駐紀檢組組長,課程內容有理論有實踐,區光豪聽得津津有味。
每次組裡來了新人,區光豪都會找機會與年輕人談心談話,用身邊或者學習中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導年輕干部堅守工作原則、端正工作態度。“通過這樣的談心談話,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紀檢監察工作的特殊性、嚴肅性,工作中我一定加強黨紀法規的學習,從嚴要求自己,嚴格按制度和程序辦事。”一名新入職的紀檢監察干部表示。
“紀律不只是管束,也是我們盡心為民的承諾。”這句話是區光豪在《紀律的溫度》這本書中看到的,他也常常以此提醒身邊人,“學習不僅在業務上,同樣適用於干部作風建設,每一次讀書、交流、培訓,都是在給我們長鳴警鐘,讓我們筑牢思想防線。”
社區黨委書記讀《社會工作綜合能力》——
社會工作是一種真心實意的服務
本報記者 胡婧怡
前不久,遼寧省鞍山市立山區雙山街道新興社區在小區綠化帶種植了一批小樹苗,可沒過幾天,最外側的一排樹苗就被拔了。補種時,樹苗剛放進土坑,住在旁邊212棟樓一層的王大娘就出來阻攔:“你們就是不想讓我們種菜!”
年輕的社區干部向社區黨委書記李丹丹求助。“老舊小區改造成果剛鞏固,‘小開荒’這個口子不能開。”立場明確后,李丹丹找來新興社區夢之圓志願服務隊的矛盾調解小分隊現場調解——
“種綠植是為了美化家園,這是多數居民的心願。”“菜可以隨時買到,好的小區環境來之不易。”“缺什麼菜,我幫你帶一點。”
一個剛露苗頭的矛盾,就在萌芽狀態消解了。
“基層治理很復雜,社區干部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為民解憂、為民服務的本領。”李丹丹說。
翻開《社會工作綜合能力》教材(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其中“社會工作是一種真心實意的服務”“隻有在牢固地為他人服務的價值觀的指導下,社會工作者才會自覺地、持久地開展工作”等表述讓李丹丹感受很深。
李丹丹常常拿著板凳下片區、進網格,把大政方針、惠民政策搬到樓洞口、廣場邊,讓群眾在嘮家常中了解大道理。
“要想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心中必須有一桶水,對於社區工作者來說,讀書學習永遠在路上。”李丹丹說。社區職工書屋藏書已經擴充到近萬冊,成為職工、居民學習充電的文化陣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3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