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激發民營經濟新活力

在上海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民營經濟正迸發出蓬勃生機:2024年,上海民營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實現增加值1.63萬億元,佔全市比重的30.3%﹔稅收貢獻超5599億元,佔全市比重達38.2%﹔實現進出口總額突破1.43萬億元,同比增長10.2%﹔80%的“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是民營企業,民營經營主體佔比超九成。
“民營經濟是推動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4月17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指出,上海聚焦企業發展所需,在金融財稅支持、數字化轉型、人才保障、行業專項支持等方面推出一攬子政策措施,充分激發了民營企業發展活力,有力促進民營經濟質量效益提升。
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為何能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熱土?或許可以從上海今年以來一系列密集且務實的行動中找到答案。
2月5日,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上海召開了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並同步發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業感受 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這無疑為全年的營商環境優化工作定下了基調。此后,上海更是動作頻頻,不斷釋放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強烈信號。
3月25日,上海召開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座談會,為企業提供了直接發聲、表達訴求的平台。4月3日,上海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進一步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一場場會議緊鑼密鼓地召開,一項項措施接連出台,無疑表明了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積極姿態,更為上海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熱土筑牢了根基。
在此背景下,《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應運而生。《若干措施》聚焦六個方面,提出了26項工作措施,內容涉及優化發展環境、破解融資難題、鼓勵擁抱創新等,這些措施既有針對性,又具有前瞻性,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轉型慢等“真問題”,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4月17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對《若干措施》進行了深度解讀。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發布會還特別邀請了部分民營企業家和專家旁聽。這一開放姿態,折射出上海在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上的總體考慮。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將其表述為:“堅持平等對待,聚焦可落地、可操作,立足加強政府服務。”
上海全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旨在實現民營企業與這座城市的“雙向奔赴”。
這一努力得到積極回應。和元生物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清梅認為,《若干措施》中有關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措施十分有力。她指的措施是中小微企業信貸獎補政策。
政策中提到,新一輪政策將獎補資金規模由每年2.5億元提升到5億元,將科技、外貿、農業等重點行業貸款不良率原0.5%的補償門檻全部取消,補償比例提升到55%,對首次貸款額外再提高5%﹔信貸獎勵資金考核指標進一步優化。
還有一位企業負責人感慨不已,認為這些措施非常務實,尤其注重提升“企業感受度”,讓民企在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困難和挑戰時,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
現場,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在接受採訪時認為,這些政策表明了上海對民營企業的信任度不斷增強,這些體現在場景開放、合規檢查規范等多個方面。他將信任的構建總結為“四個信”,即信任、信息、信用和信心。信任是基礎﹔通過信息透明化傳遞,讓民營企業及時了解政府職能部門的想法﹔基於信任推出的各種支持和振興措施,便是信用的體現﹔這一系列舉措,最終匯聚成民營企業堅定發展的信心。
不難看出,《若干措施》與年初召開的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所倡導的理念一脈相承——強調提升企業“感受度”,即切實回應民營企業期盼和關心的問題,推出的措施不求面面俱到,努力讓企業可感可及,更好提振社會預期和信心。此外,通過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制度創新,為民營經濟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如今,上海正以堅定的步伐錨定目標,以務實的舉措推動政策落地見效,朝著打造“創新活力充分迸發、一流企業競相涌現的民營經濟發展新高地”奮勇邁進,讓民營企業在這片沃土上挺立潮頭、大顯身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