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創新,筑人民之城
——寫在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之際

“現在,我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喜歡叫我‘邁克爾鏈’,因為我鏈接了中國和世界。”
36年前,第一次踏足上海,來自德國的邁克爾住在和平飯店,眺望黃浦江對岸:“那時的浦東並不發達,大片空地,還有幾家工廠。”
1990年,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浦東開發開放,把浦東推向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35年間,從蘆葦搖曳的灘涂地到刺破雲霄的天際線,滔滔黃浦江水是浦東嬗變的見証者,已經成為“新浦東人”的邁克爾亦然。
陸家嘴刺破雲霄的天際線。 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開放,浦東最鮮明的特質
開放,是浦東最鮮明的特質,是浦東與生俱來的基因。
在國家戰略的牽引下,這片土地從阡陌農田縱橫到摩天高樓林立。邁克爾見証了浦東開發的“高度”,更切身體驗了浦東開放的“廣度”。
2014年,邁克爾就任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當時展館位置偏遠,但隨著浦東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這裡迅速成為國際投資的熱土。如今,從浦東國際機場到新國際博覽中心,乘坐磁懸浮僅需8分鐘,打車也不過20分鐘,極大提升了商務效率。”
在邁克爾看來,企業注冊、投資審批等流程的大幅簡化,讓浦東成為跨國公司落戶的首選地。
邁克爾在展覽會籌備現場。 受訪者供圖
當黃浦江上的貨輪汽笛穿越35年時空,邁克爾也從曾經的外灘眺望者變成了“新浦東人”,每年有120多天奔波於世界各地,向全球客商推介浦東,並將高水平國際會展帶回中國。“我告訴他們,這裡不僅有政策紅利,更有完善的產業生態——從高科技到生命科學,從數字技術到綠色經濟,浦東正為新興產業提供肥沃土壤。”
如今,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每年舉辦100余場展覽會,堪稱全世界最繁忙的展覽中心之一,吸引著超700萬海內外客商紛至沓來,共謀合作。
“經常有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問投資機遇,我告訴他們來中國、來上海、來浦東看看。這裡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我非常確信在未來10到20年,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來這裡投資。這裡是產業匯聚的璀璨平台,透過展會這扇窗口,我們能洞悉不同產業為中國帶來的優勢變遷。”來中國30多年,邁克爾已經把家人也帶到了這裡,“我堅信,浦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
創新,浦東最靚麗的底色
在雲南曲靖的一家縣級醫院,截癱患者借助傅利葉機器人重新站立。這個畫面的背后,是浦東開發開放更深層的價值追求。
200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顧捷,為了聽一位芯片公司創始人的演講,來到浦東張江。“周邊都是農田,但演講者激情洋溢。”
2015年,顧捷回到浦東決定創業,成立了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當年的農田,此時已蝶變成朝氣蓬勃的科學城。“很難說哪一點打動了我,但這裡就是有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創業氛圍。”
傅利葉起步之初,團隊僅2人。但自貿區的政策紅利、完善的產業鏈配套以及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為顧捷提供了理想的創業土壤。軟件硬件、算法控制、芯片制造以及國際化人才,在這裡,振臂一揮,應者雲集。
傅利葉最新一代通用人形機器人GR-2,可滿足各領域開發者、多元應用場景的需求。 受訪者供圖
2016年,傅利葉推出首款上肢康復機器人﹔2018年,開啟全球化進程,產品出口到歐美多個國家﹔2023年,推出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GR-1……截至目前,傅利葉已推出30多款智能康復產品,為全球超4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家醫院和機構提供智能康復機器人服務及一站式解決方案。
創新,是浦東最靚麗的底色。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發布,浦東被賦予“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杆、全球資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擴大國內需求的典范引領、現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樣板”五大戰略定位。引領區建設3年多來,浦東新區堅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在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開拓性創新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如今,“一出機場,就到國際人才港”“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在這裡,外資外企、民營企業、各類創業者近悅遠來,“1+1+N”人才新政讓世界人才匯聚浦東,科技創新的“熱帶雨林”蓬勃生長。
1990年,浦東的GDP僅60億元,2024年,這一數字突破1.7萬億元。浦東,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超全國1/80的GDP,書寫了創新發展的奇跡。
人民城市,浦東矢志不渝的追求
早上起來在草坪上打打拳操,上午去參加小區裡的讀書會,下午跳跳交誼舞……年過七旬的周四妹阿姨,如今的日子很是愜意。
周阿姨居住的小區叫三林苑,屬於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1996年,周阿姨位於浦西城隍廟的老房子動遷,搬遷至此,彼時這裡剛剛建成,是全國第三批城市住宅試點小區之一。“底層是架空設計,整個小區四通八達,綠化率又高,像花園一樣,老漂亮了!”
可“漂亮”的日子沒過多久,由於權屬不明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架空層大部分被居民封閉搭建佔為私用。“有搞成煙酒店,賣醬油香煙的﹔有用卷帘門封閉起來,當成自家倉庫的﹔還有讓家裡老人搬進去住的,在一樓圖個方便嘛……但私拉水電,風險很大,衛生環境更是一塌糊涂。”周阿姨回憶道。
架空層曾經被居民封閉搭建佔為私用。 東明路街道三林苑供圖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必須將公共空間還給居民,街道下決心進行整治。他們深入一線,聽取多方意見,不斷調整改進工作方案,完善執法托底保障。居民區黨組織積極引導,充分發揮“三駕馬車”作用,到2022年2月,被侵佔多年的482間架空層全部清退。
如何讓清退出來的空間真正服務於居民,街道積極探索參與式社區治理模式,讓居民從“被動式管理”轉變為“主動式參與”。居民們根據自身需求,提出將架空層改造成兒童活動區、健身區、閱讀區等多種功能空間的建議,最終,形成了“林苑小舍”等多個共享空間,從日常值班到設施維護,均由居民自行管理。
不出小區,孩子們就有了玩樂的地方。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不用出小區,孩子們就有了玩樂的地方,老人們也有了健身的場所。現在的三林苑,生活便利,交通便捷,配套完善,這才是真正‘漂亮’的日子。”周阿姨感慨道。
三林苑的變遷,就是浦東踐行人民城市發展理念的生動注腳。
不信,你看——
在浦東,全長12.5公裡的“水環”,鑲嵌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市民漫步在“水環”之濱,移步換景﹔2平方公裡的世博文化公園,估值千億,聽取百姓意見,建設成公共景觀設施,去年全面開放,被市民笑稱“草坪上長滿了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浦東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如今的浦東,全面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積極推動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所依、小有所養、行有所暢、住有所居、推窗見綠、開門見景,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生活、工作在這裡的人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片土地發光發熱。
邁克爾懷揣熱忱奔波全球,為浦東引入更多精彩展會﹔
顧捷帶領團隊扎根科技前沿,全力推動智能制造產業攀登新峰﹔
而周阿姨,則沐浴著晨光,瞧著小區裡孩童歡笑、老人起舞,盡享觸手可及的幸福。
這些跳動著時代脈搏的故事,正是浦東開發開放大潮中的一個個縮影。再出發的號角響起,新的浦東故事,還在不斷續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