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物成為"大海裡的一滴水" 上影《密檔》殺青

讓人物成為“大海裡的一滴水”
上影出品影片《密檔》殺青,記者探班拍攝現場
由上影集團創作出品的《密檔》昨天殺青。影片講述了隱蔽在上海石庫門裡的一段紅色傳奇,由上影導演鄭大聖執導,張琪、賀子壯領銜編劇。
由袁弘和李妍錫飾演的主角夫妻,表面上是弄堂裡的尋常百姓,實則是肩負重任的中共地下工作者。“這部戲的總體要求是讓人物成為‘大海裡的一滴水’,妝造完成后,走在馬路上,不會被別人發現這是演員。”造型指導王海婷介紹,《密檔》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不化妝”,大部分演員包括男女主角都是素顏。
日前,記者先后走入上影廠、上影車墩影視基地探班拍攝現場,了解創作背后的故事。
沉下心來打磨作品
《密檔》講述主角作為文庫保管員守護上萬份絕密文件的艱難斗爭。3月10日開機以來,影片在上影車墩影視基地緊鑼密鼓地拍攝。4月18日,《密檔》劇組轉移到上海市中心,拍攝一場任務“交接”的特殊戲份。
走進永福路52號尋找“影棚”,原來就是那棟熟悉的西班牙風格花園洋房——上影文學部舊址,這裡也被譽為上影的“初心之地”。在劇組改造下,一樓大廳裡擺著一組歐式雕花的布藝沙發,鋪著地毯,紅木茶幾上放了一盤新鮮的梨,儼然大戶人家的客廳。
攝影指導顏代堯坐在監視器前,現場指揮攝影師調整焦距、落幅等。他年紀輕輕,已有《封神》這樣的代表作。在《密檔》劇組裡,像這樣的年輕一代“幕后大咖”還有許多。
一場戲拍攝到第7條,終於聽到導演一聲“過”。袁弘接過保溫杯喝口水,走到工作間裡,跟來探班的上戲老同學交流最近的創作。他是第一次和上影合作,“我們提前15天進組、圍讀討論劇本,做生活訓練和即興小品等,演員同行們聽說后都很羨慕,覺得當下能有這種創作方式太不容易了。”
影片設定的主要故事發生地“小沙度路52號”,來自對“永福路52號”的致敬。“這次我們回到上影初心地拍攝,希望傳承當年的創作狀態,沉下心來做好作品。”制片人徐景介紹,上影導演張建亞等不少“老法師”也來劇組探班,傳授經驗。
是生活而不是演戲
《密檔》突破傳統懸疑諜戰片框架,借鑒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細致還原1942年上海的時代風貌和生活質感。
為了真實感,上影在車墩影視基地復原了一整片老上海弄堂。記者4月20日走入現場,仍能看到煙紙店、“打鐵皮”鋪等當時的置景殘留。影片美術指導吳嘉葵也是業內老法師,他覺得,《密檔》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所有場景細節都要有生活痕跡。“我們的終極要求是讓人感覺到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而不是在裡面演戲。”
主場景“小沙度路52號”是一棟三層帶閣樓的老式石庫門房子,美術組花了一個月進行改造,每個房間的布置、色調都根據不同人的身份、搬來的時長設計細節,小到一口鐵鍋都要有使用多年浸出的油花。
主角房間有一個角落類似現代的淋浴間,其實是老式石庫門的“馬桶間”,這在以往同類作品中鮮見。“這是我們從小就見過的。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有責任去還原真實的上海生活細節。”吳嘉葵說。
袁弘做了很多准備,不僅提前學習歷史資料,走訪當年檔案儲存地、地下組織活動地等,還要學會像當年的上海人一樣生活。“我們從生煤球爐學起,家中的道具、每天穿著的服裝都由我們自己挑選,我領帶上的褶皺都是自己打出來的。”他認為,“真實”是這部作品最動人的地方。
“踏入那個區域,就能感受到當年的生活氣息。”第一次拍攝紅色題材影片的李妍錫在創作過程中慢慢理解了當年歷史人物的信仰和選擇。她以“家常菜”來形容這部電影,“我們拍的是老百姓的日常,有人生百態和酸甜苦辣,常常拍攝時,看到幕后人員被情不自禁地帶動,在現場跟著笑,跟著哭。”
年輕人體驗“上海解放”
“歡迎解放軍!”4月20日,車墩影視基地4號棚外人聲鼎沸,一群特別的青年群眾演員通過《密檔》攝制組、上影集團團委發起的“我講—我演—我是”活動,參與《密檔》拍攝。來自18家單位的近200名各行業青年、高校學生飾演親歷上海解放的愛國青年,以參演電影的方式沉浸式感受那段歷史。
25歲的吳家興來自澳門,目前在同濟大學讀研。“當年的共產黨人為實現偉大理想付出青春,我也想傳承這份理想。”
光明集團團委副書記、上海市貿易學校教師錢月亮指著“南京路”上有長尖頂的“新新大樓”,自豪地跟周圍的小伙伴介紹,那裡是光明集團第一食品百貨公司的前身,也是播報上海解放第一聲的地方。
“我們家鄉有句諺語,要保存先輩的火種。”海薩爾·吾爾列吾從新疆來到上海讀書、工作,是東方國際集團的員工。參與拍攝,讓他對如今生活的城市有了更多認識。
記者從上影集團獲悉,《密檔》殺青后計劃在上影昊浦影視基地進行后期制作。車墩相關場景將做布置改造后對外開放,並融入多元活動,有望帶給市民游客文旅商體展融合體驗。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鐘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