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第30個世界讀書日 上海滿城書香 共推全民閱讀

2025年04月21日09:12 |
小字號

樂齡樂讀打造文化養老新模式,舊卷新書書脈長流,農家書屋閱讀空間各具特色

營造滿城書香 共推全民閱讀

■去年上海市民綜合閱讀率達97.15%,年平均閱讀量超過10本。數字閱讀連續三年登上市民偏好閱讀方式榜首。市民參與二手書交易熱情高漲

思南讀書會迎來第500期,上海古籍書店煥新開業,“舊書新知·申城淘書樂”市集將在黃浦區櫻花谷和虹口區北外灘先后開啟……第3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書香縈繞在城市的氣息裡。

4月20日,蘇河灣長風書院廣場上,一場書香文化集市吸引市民游客駐足,“書香上海 悅覽蘇河”——2025年“4·23”世界讀書日上海全民閱讀主題活動同期舉辦。浦東新區曹路鎮群樂書屋·漁書閣等第二批16家上海市示范性農家書屋(鄉村閱讀新空間)揭曉,以閱讀為載體,助力鄉村文化振興。2025年度上海市“樂齡書單”、首批“樂齡導讀”配送活動清單和“樂齡書架”公布,進一步完善符合上海實際的銀發閱讀服務體系。“舊卷新書 書脈長流”——2025中華傳統晒書大會上海城市主場活動、2025年(第十一屆)“親子朗讀聲音檔案大征集”“普陀微景·藏書票裡的城市記憶”主題創作等市區特色活動同時啟動。

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局)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共同進行的《2024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顯示,去年上海市民綜合閱讀率達97.15%,年平均閱讀量超過10本。數字閱讀連續三年登上市民偏好閱讀方式榜首,數字閱讀付費行為愈發普遍。上海書展等圖書交易活動受全民追捧,市民參與二手書交易熱情高漲。77.96%的上海市民在過去一年使用過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或城市書房等公共閱讀空間,兒童友好閱讀空間受到歡迎,青年群體夜讀趨勢初顯,銀發群體閱讀獲得感進一步提升,市民期待城市有更多公園、商場、CityWalk、醫院等“閱讀+”生活場景。

首次發布的“1+10+20”樂齡樂讀項目,服務銀發一族文化需求。今年年初,市老齡辦、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等部門聯合推出《上海市“樂齡樂讀、樂學樂為”老年閱讀行動方案》,積極打造文化養老新模式。2025年度“樂齡書單”由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組織專家評審,包括《豐子愷漫畫課:讀懂外公的畫》《〈民法典〉助你行》《老年人身體功能強化鍛煉教程》等圖書。10項“樂齡導讀”活動將由1925書局等實體書店策劃配送,包括“蘇州河畔的時光長廊”城市閱讀行走、“有腔有調”滬劇講演等。首批20個“樂齡書架”設在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社區食堂、城市書房、社會福利院、老年大學、銀行、軍休中心等點位,覆蓋全市16個區,將以“樂齡書單”為主做好閱讀服務。

過去幾年,上海積極探索、創新形式,打造了以“淘書樂”為主題的系列舊書市集品牌活動。結合“舊書新知書香上海”、上海“一江一河”文旅資源及本市古籍保護工作,以“舊卷新書 書脈長流”為主題的2025中華傳統晒書大會上海城市主場活動將於4月至11月舉辦,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牽頭聯動市區公共圖書館、本市古籍保護單位,共同打造兼具文化傳承與創新體驗的全民閱讀盛宴。上海圖書館將推出“奇獸傳說——躍然紙上的動物”主題展、“千年之約·夢華游”主題沉浸展、“大家講典籍·此山與他山”系列講座等﹔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上海圖書公司、金山區圖書館將舉辦“童閱上海·行閱自然”晒書活動、“舊書新知·書香上海”市集、2025上海市民“晒書節”等活動。復旦大學“金秋曝書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西醫學古籍品覽”、華東師范大學古籍館開館、上海師范大學徽墨制作體驗活動、上海中醫藥大學“杏林書會”、上海社科院《永樂大典》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等,也將在上海多點開花。

打造“可聽、可感、可參與”的親子閱讀新模式,由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和“魔法童書會”聯合發起的“親子朗讀聲音檔案大征集”活動自2015年以來已累計吸引近10萬家庭參與。2025年(第十一屆)“親子朗讀聲音檔案大征集”活動以“聲暖萬家”為主題,鼓勵3—12歲參與家庭選擇溫暖親情、成長勵志、傳統文化等主題的童書進行親子朗讀,市少兒圖書館還將通過親子朗讀訓練營、童年檔案館錄音體驗、中外故事會等形式,邀請更多家庭以聲為媒,共享書香。

除了繁華都市,上海還擁有大片美麗鄉村。去年以來,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和各涉農區共同培育了一批文旅商學研等功能融合的農家書屋和鄉村閱讀新空間。入選新一批上海市示范性農家書屋的閱讀空間各具特色,如由浦東圖書館與企業共同打造的川沙新鎮連民村“好熟悉·玫瑰書屋”依托近200畝玫瑰園,以鮮花手作和“家+書屋”為特色,每周組織閱讀文化活動﹔寶山區羅涇鎮塘灣村書屋利用農村郊野的倉庫整體改造而成,兼顧閱讀、展覽、講座等多維度文化需求……

全民共閱讀、滿城是書香,成為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文化底蘊。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施晨露)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