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年增三千張家庭病床,康復護理為啥有的居民寧可選擇在家裡

2025年04月21日09:2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方便行動不便的患者居家治療護理,上海自上世紀80年代就有為符合條件的居民建立家庭病床服務。就在上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做客“2025民生訪談”時透露:上海的家庭病床2023年為8.8萬張,至去年底達到9.1萬張,也即一年增加3000張家庭病床。不久前,上海再度出台《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工作規范》,進一步明確家庭病床服務工作規范,以此提升家庭病床服務安全性。

家庭病床可以提供哪些服務?為何有的居民寧可選擇居家治療不去醫院?近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訪多個社區,了解家庭病床為居民帶來的切實便利,以及下一步還將解決的發展瓶頸。

“家床解決我們一家的后顧之憂”

普陀區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輻射周圍居民15萬余人,這裡地處普陀區西北,轄區居民老齡化程度23%有余,每年周轉家庭病床800余張。上周四,記者跟隨曾榮獲“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的胡承偉上門隨訪家庭病床患者。“每周一般騰出兩個半天隨訪家床患者,這樣一路順下來,一個半天差不多能隨訪五名患者。”胡承偉在長征鎮居民中積累多年好口碑,技術好、人耐心,是大家對他的一致評價。

家庭醫生胡承偉出診。 顧泳 攝

73歲的范先生一家住在真北路1029弄麗和苑,59歲首次腦梗后,去年摔了一跤,骨折后全身感染,繼發腦梗偏癱無法下床,老伴為此常常偷偷抹淚,“他不要長期住在醫院,說睡不好,價格貴。但插著導尿管在家休養,必須兩個禮拜就要去醫院換一次導尿管,每次叫120急救車來回,急救員幫我抬著,到了醫院排長隊,一天下來太累了!”

胡承偉為家庭病床患者上門服務。 顧泳 攝

同上。

就在去年底,范先生老伴通過居委會了解到可以聯系家庭醫生建立家庭病床,她來到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胡承偉簽約,自此“身上的擔子”輕鬆不少。

隻見胡承偉下午奔走隨訪,“第一站”就來到范先生家裡,先量量血壓,與患者溝通幾句,嫻熟地換了導尿管,再查體一番,一切井然有序,老伴說,“有了胡醫生,真的解決我的大問題!他兩個禮拜來幫忙換一次導尿管,我再也不用拖著老伴反復奔醫院了。”費用方面,范先生納入居民醫保,每次置換自負隻需24元,全家連連稱贊:家庭病床真的給老百姓解決切實問題。范先生老伴向記者講述,“腦梗后吃點啥?怎樣配營養餐?幾種藥物怎樣搭配?……隻要有問題,我就問胡醫生,伊從來不覺得煩。現在老伴在家休養安心又舒適,有胡醫生做醫療保障,真的放心!”

胡承偉對接的象源麗都衛生站輻射5個居委會,而今居民如有需求,到居委會申請,居委會會第一時間與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接建立家庭病床。數據顯示:2020年前長征鎮家庭病床建床率為4.8,如今這一數據已升至5.13,更多居民從中獲益。

新版工作規范明確九大類服務

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家庭病床作為“剛需被更多人所關注。其實縱觀歷史,家庭醫生並非新生事物。

放眼全球,家庭病床根據實際需求有不同發展。記者查閱發現:美國家庭病床護理服務可追溯至17世紀末,當時絕大部分醫療護理工作是由醫護進入患者家庭來完成的。到了19世紀20年代,隨著慢性病成倍增長,患者需要隨訪次數越來越多,不少保險公司認定家庭護理已不再盈利,停止了該項業務,家庭病床護理服務隨之衰落。

直至上世紀中葉,伴隨慢性病及其醫療費用的增加,考慮可以降低看護成本、緩解床位和醫療費用壓力,家庭病床服務又重新受到關注。現有數據顯示,至2012美國共有12200個家庭護理機構(HHAs)提供家庭病床服務,共覆蓋343萬病患者,其中98.6%的機構有聯邦醫療照顧保險授權,77.5%有醫療補助授權。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海市衛健委早早布局探索家庭病床服務。2010年上海發布實施地方標准《家庭病床服務規范》,是國內首個家庭病床地方標准,並在全國多個省市得到推廣,對全市家庭病床服務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年結合家庭病床服務現狀,在地方標准基礎上,上海市衛健委印發《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辦法》,對家庭病床服務定義、適用范圍、服務內容、信息化管理等等均做了進一步明確和規范。通過十余年的積極探索和扎實推進,家庭病床服務較好滿足了居民特別是老年患者對臨床醫療護理服務的實際需要。

此次新出台的《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工作規范》,明確大類51項家庭病床服務主要包括診療服務、檢查檢驗、護理服務、治療服務、中醫治療、康復治療、安寧療護、藥學服務、咨詢指導等,同時強調服務應當以安全有效為准。《工作規范》進一步強化了服務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尤其提及,家庭病床服務對象的居所應當同時符合護理環境要求,其居住房間應安靜明亮,通風良好,環境清潔。需進行注射(輸液)、換藥、拆線等治療的服務對象,其所處的環境應具備相應衛生條件。從事家庭病床服務的醫師、護士、康復人員等,應具有相關的注冊執業資質,並具有2年以上臨床工作經歷,能獨立開展工作。

《工作規范》特別強調,家庭病床服務原則上不開展靜脈輸液等醫療風險較大的項目。確需在居家、居住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靜脈輸液、靜脈注射、較為復雜的換藥、拆線、男性導尿、胃管等醫療風險較大的項目,應由上級醫師嚴格評估家中操作安全性,並充分告知患者(或家屬)有關醫療風險,由此讓更多居民獲得安全規范的家庭病床服務。

康復等納入范疇造福更多居民

“與以往隨訪家庭病床代配藥有所不同,如今家庭醫生可以做得更多、更規范。”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華志佳表示,重新定義的大類服務規范中,特別要說的是康復治療。以前家庭病床這塊服務相對欠缺,現在已經填補起來,老齡化社會卒中后的康復、骨科后的康復等,均可在家庭病床完成。”表示。

過去大家以為家庭病床“都是老年人建、一建就是好多年”的概念,也在不斷更新。“近來接到部分中青年骨科手術后直接到家建立家庭病床換藥的,術后在家不用周折就能換藥,他們都覺得特別方便,待手術換藥后痊愈,家庭病床也自然撤銷。”胡承偉告訴記者。而就在不久前,他還接到了胰腺炎開刀后換藥沖洗的家庭病床患者,一周換藥沖洗兩次,持續一個月,患者順利拔掉引流管,免除了術后周折往返。

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吳珺介紹: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康復中心、護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我們將相關服務在安全規范的前提下,也延伸至家庭病床,得以讓更多居民享受便利。以康復為例,目前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5名康復技師,其中1名指定服務家庭病床,為急性期、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門康復﹔再以護理為例,中心提供腫瘤患者PICC置管護理、PORT輸液港護理,隻要家庭病床患者有需求,且家庭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服務也可以在家中進行,造福更多“難以出門的患者”。

類似的嘗試,在上海不是個例。

閔行區浦錦社區,黎阿婆平日一個人居住。個月前,她因下樓梯時不慎摔倒,造成踝關節骨折,緊急聯系了家庭醫生陳曉燕。陳曉燕通過仁濟—浦錦醫聯體綠色通道,在兩小時內為其對接完成了在仁濟醫院骨科的急診接診、術前檢查並實施手術。

還沒有出院時,黎阿婆的兒子就給家庭醫生打去了電話,憂心忡忡地咨詢出院后換藥怎麼辦、拆線是什麼流程、如果行動不便怎麼辦……陳曉燕耐心講解了建立家庭病床的流程,並告訴他,“術后康復別擔心!”黎阿婆的兒子這才終於放下心來。

陳曉燕在閔行區浦錦社區為老年人上門家庭病床服務

出院當天,家庭醫生就給黎阿婆建立了家庭病床,兩三天上門換藥、兩周后拆線。同時還請了康復科醫生會診,指導居家康復方法。3個月過去了,黎阿婆現在已經能夠拄杖行走,步行范圍內,即可在小區門口的陳曉燕家庭醫生工作室復診配藥。

她逢人便說,“家庭醫生實在太貼心了,家庭病床也解決了我太多困難。”陳曉燕表示,閔行“上轉下轉一件事”模式,也通過家庭病床真正實現了“手術在醫院、康復在社區、養護在家庭”,“以前一些有后顧之憂的居民現在也能放心做手術了,因為知道回到社區還能找到我們。”

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家床更多“外延”

怎樣更多家庭病床與社區、上級醫院的醫療資源,乃至養老機構的養老資源整合起來,真正做到老齡化社會服務無縫連接?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區域正結合自身特色找尋突破口。

閔行區為例,區衛健委進一步開啟新思路,探索新模式。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發布《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辦法》以來,閔行區已構建覆蓋“醫院—社區—家庭”的三級聯動服務體系,重點為行動不便、慢性病終末期患者提供居家醫療護理。一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閔行區建床超2.06萬張,同比增長22.4%,建床率7.74‰,上門服務超22萬次,實現14個街鎮(工業區)全覆蓋,區內還試點“家庭病床+長護險”聯動。服務內容涵蓋基礎醫療、康復護理、慢病管理及安寧療護,同時結合互聯網+家庭病床模式實現線上預約、電子病歷共享等功能。

就在今年,閔行區又家庭病床服務規范化新舉措,助力基層醫療服務提質增效。區衛健委先后出台《閔行區家庭醫生簽約居民“上轉下轉一件事”整合型全程健康管理實施方案》《關於加強閔行區家庭病床服務規范化工作的通知》等方案,力求打通各級醫療機構“上轉”“下轉”之間的瓶頸,通過家庭病床服務有效銜接上級醫院門診號源、社區醫院住院病房、家庭醫生健康管理等資源,旨在為居民提供更優質、便捷的居家醫療服務,破解“上轉容易下轉難”的問題。

“我們希望通過上述系列措施,讓閔行區家庭病床服務更可及、質量更可控、資源更協同,最終真正促進二三級醫院與社區醫療資源高效聯動,緩解大醫院壓力,夯實基層醫療網底。”區衛健委主任杭文權說。

整合區域資源,拓展家庭病床服務外延,靜安區由區民政部門推,結合區衛健委等多部門創新 “五床聯動” 模式,一舉打破了傳統養老機構的醫療短板記者了解到,所謂五床聯動,即整合家庭養老床位、養老機構床位、家庭病床、醫療病床和安寧療護病床資源,建立起覆蓋預防、治療、康復、臨終關懷的全周期服務體系。相關負責人表示,當老人突發疾病時,養老機構、家庭病床可通過綠色通道直接對接區內醫療機構,這種高效的綠色轉診機制,讓老人在 “家門口” 就能獲得連貫醫療照護,試點兩年來讓不少老人與家屬受益。這種“五床聯動”做法也將在更多區域探索實行。

“家庭病床是緩解慢性病患者治療的重要補充場所,全市所有家庭醫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護士都能為家庭病床開展診療服務。未來,我們還將持續推進服務,讓更多居民朋友真正從中獲益。”市衛健委主任聞大翔表示。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