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從0到10”系統創新力解決前沿實際問題
復旦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亮相

隨著4月18日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高質量建設推進會舉行,至此,復旦大學今年重點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創新學院已全部亮相。
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未來信息創新學院、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這六大新工科創新學院有何亮點、如何建設?復旦大學建設新工科的后發優勢是什麼?聽聽各位“掌門人”怎麼說。
學科“大咖”出任“掌門人”
3月2日,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開頭炮”,在創新學院高質量建設推進會上,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明任院長。
4月16日,復旦大學連開三場創新學院高質量建設推進會。會上,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未來信息創新學院院長、副校長周磊,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院長、副校長姜育剛,分別接過聘書。
4月18日的兩場推進會上宣布,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頡擔任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院長,副校長汪源源擔任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院長。
這幾位“掌門人”,無一不是學科領域的“大咖”。復旦大學建設新工科的決心和投入,可見一斑。
“沒有先例”變“成功案例”
“人才培養遠比做科學研究更具挑戰性。”劉明說,希望創新學院全體教職員工能夠將自己換位成“新入學的學生”和“有所期待的家長”,思考大學本科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學生和家長對大學教師有什麼期待和要求。
趙東元表示,面對新工科“工程化、團隊化、長期化”特點,創新學院將轉變思維觀念,從傳統的理科思維轉向發展以基礎研究為先導的工程應用、強化大團隊協作以及重視全過程的系統集成的工科思維。
汪源源表示,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將大力進行有組織的人才培養、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有組織的改革發展。加快建設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方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全面實施培養模式改革,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急需,進行基礎攻關。
周磊介紹,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將聚焦通信—導航—遙感、衛星載荷、空天態勢感知、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需求,面向6G通信、空間互聯網、低空經濟、氣象預測、三航服務等經濟主戰場開展工作。
姜育剛表示,要從交叉融合角度入手,梳理、瞄准國家重點需求方向,以執行力和“必須解決問題”的工科思維,將理論轉化為改變世界的生產力。唯有通過新工科融合科技和產業創新,才能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把“沒有先例”變為“成功案例”。
陳頡表示,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將接軌國際一流的生物醫學工程教學模式,探索本研融通,強化校企合作,發揮學校信息、生物、醫學等優勢學科特長,優化學科結構,融合學科方向,培育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團隊。
解決“一片”而非“一個”問題
復旦大學建設新工科有何后發優勢?對此,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在學校2025年春季工作會議上,以“改革”為關鍵詞做過交流。與傳統工科強校相比,復旦大學發展新工科雖有短板,但也有后發的比較優勢——
一是理工交融的需要。發展新工科,本質是構建“從0到10”的系統創新能力。新工科的“新”,新在充分利用基礎學科優勢,從發達根系中長出新的樹干。二是輕裝上陣的便利。傳統工科同樣面臨挑戰,需要轉型調整的力度可能更大。與很多學校相比,復旦大學在學科專業上關停並轉減的任務小很多,主要是謀求高質量的發展。三是創新文化的孕育。新工科的文化本質是創新文化,發展新工科最需要構建的是創新生態,最寶貴的是基於“四個面向”激發解決前沿和實際問題的創造力。復旦開放寬容的文化土壤,更應有利於創新生態的培植。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高質量推進建設創新學院,旨在服務民族偉大復興所需,服務“第一個復旦”建設所要,服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所急。
在他看來,新工科不是一般意義的技術和工程學科。復旦基礎學科有很大優勢,連接傳統理科和應用場景,能更快更高效地把原創性顛覆性成果推向社會,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
復旦新工科六個創新學院的建設方向,沒有一個是按學科目錄來定的,都是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創新,連接基礎研究與應用場景,要解決“一片”問題而不是“一個”問題。
金力說,未來要走出一條“大平台、大團隊、大項目、大貢獻”的復旦新工科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