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體最大古籍書店!上海古籍書店即將煥新歸來

上海古籍書店明日煥新歸來
■沿著印有傳統紋樣柿蒂紋的地面前行,仿佛走進了古人的“藏書樓”,中庭挑空的設計別有意趣,給人“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之感
上海古籍書店明天將煥新歸來。
4月12日,福州路上的這家老牌書店為一群孩子率先開了門。孩子們走進位於書店四樓的“古籍小劇場”,觀看了一出根據《大唐狄公案》改編的沉浸式互動閱讀兒童劇《探案學院之除夕疑案》。
1956年5月20日開業的上海古籍書店,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最早的專業書店,扎根福州路已近70年。去年1月,醞釀升級改造已有多年的古籍書店閉店裝修。
“就算不改造,老讀者也會來,之前的調查中,不少老讀者表示,‘現在這樣就挺好’。”上海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石洪穎和她的同事們毫不諱言,這次改造的一個“小目標”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讀者。“我們依然堅持做一家‘專業且純粹,安靜並溫暖’的書店,還要成為可以使‘厚重的文化,輕輕地落地’的全民閱讀新陣地。”
古今對話
單體最大古籍書店
“一年多過去,又有機會重回古籍書店,希望書店如以前那樣,守住學術初心。”上師大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小高在上海古籍書店的小紅書賬號留言,得到的回復是“是否守住了初心,來了就知道”,配上一個俏皮的網絡表情符號。
上海古籍書店的小紅書賬號是在閉店裝修前夕開設的,第一篇筆記說的就是“即將閉店”,評論區留下300多條留言,“請保持書店本色”“堅持古籍書店的古意”“不要走網紅打卡風”……在與網友的互動中,書店運營者表示:“我們升級改造,不論怎樣,還是會以書為核心,以服務讀者為第一准則,堅守實體書店這片精神與理想的棲息地。”
在文化評論人韓浩月看來,有關上海古籍書店改造所帶來的互動,涉及一個有關書店發展的核心話題:何為書店本色?背后有焦慮甚至擔憂。“平心而論,讀者希望書店‘保持本色’,經營者堅持書店‘專業且純粹’,究竟有多少底氣支撐,誰都不敢保証。讀者的希望是奢望,店方的堅持是苦撐——恐怕這更貼近現實。”
“古籍書店的改造一直是我們的頭等大事。”上海圖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犁承認,古籍書店怎麼改“費腦筋、有壓力”。
一年多過去,到了古籍書店交答卷的時候。記者探店的第一感覺確乎“煥然一新”。沿著印有傳統紋樣柿蒂紋的地面前行,仿佛走進了古人的“藏書樓”,中庭挑空的設計別有意趣,給人“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之感。迎面所見兩根立柱上為原上海圖書館館長、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先生的題字——“藏古今學術,聚天地菁華”,與“藏書樓”意境契合。
中庭左側,一方開闊的“四時雅韻”特色空間是書店對外展示的窗口之一,讀者可以通過琴棋書畫、詩香花茶、鳥木虫魚、時令節氣等不同主題陳列的時時變換,走進古人的生活。透過落地玻璃窗,“古人生活”又與現代街景交織。
“古籍”的趣味藏在細節裡。比如一樓服務台的形態,被設計成了古籍殘卷的樣子,這殘卷可以在古籍書店的庫房裡找到。書架間偶見一個木箱體,裡邊是消防設備,箱體上印著“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周禮》”,頓時讓滅火器箱有了古意。
“‘古今對話’是我們這次改造的核心,希望營造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的氛圍,讓讀者身處書店,與先賢開啟跨時空的對話。”石洪穎說。
分布於書店不同樓層的三個“古今對照”櫥窗正是“對話感”的一種寫照。三個櫥窗分別為文學、歷史、中醫主題,文學櫥窗陳列明嘉靖十五年玉幾山人刻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二十卷﹔歷史櫥窗的清光緒四年金陵書局翻刻汲古閣本《史記》一百三十卷上方,正是《史記》現代出版物的不同版本﹔中醫主題為上海古籍書店特色,在種類繁多的中醫類圖書之中的中醫櫥窗裡,目前展陳著明崇禎年間抄本《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開業后,三個“古今對照”櫥窗裡的古籍將不定期更換。
記者了解到,改造后的上海古籍書店一至六樓總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囊括1600余種舊版線裝書、50600余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主題書籍,成為全國單體最大的古籍書店。新舊版線裝書是古籍書店特色,舊版線裝書更體現了書店古籍修復與保護的成果,此次煥新,它們集中陳列於三樓“博古齋”內,按經史子集陳列的舊版線裝書包含各類明清刻本,一套共計231種、分裝1960冊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尤為壯觀。
保持專業書店的本色——讀者的期許,當未辜負。
書店溫度
不同讀者各得其樂
古籍書店一樓,在陪伴書店十八載的孔子像背后,記者發現了一方特別的書架,和已經擺得滿滿當當的其他書架相比,這裡顯得“虛席以待”。書架上方書寫著“博雅”二字,探店當天,頂層和二層格子裡放置著十來本書。抽出一本《書店尋蹤——國營古舊書店之旅》,夾著的書簽上有手寫字“聲音的可持續”,落款2025年4月。
“‘博雅書架’用於放置愛書人在書店內精心選購的圖書,免費分享給有需要的讀者。讀者隻需登記后即可借走一本。”程犁介紹,這個小小設置背后,是希望讓讀者感受到書店傳播文化、傳遞溫暖的初心。
記者還發現,幾乎每個書架的側方都有一個貼著服務鈴標簽的按鈴。“這是用門鈴改造的。古籍書店的老讀者多,按一下,服務台就能看到是哪個區域需要服務。”程犁說。此外,在不同樓層,可供休息的座位也變多了。書架旁的軟席、小圓桌、靠窗長排座席……上了年紀的讀者可以歇歇腳,年輕人可以安靜自習。
“我們群策群力,全公司80個‘臭皮匠’一起做一家有溫度的書店。”石洪穎笑道。
比如樓層的設置,一樓為“經典之門”,二樓為“學術書苑”,“一樓偏重普及類經典,為讀者打開閱讀中華典籍、滋養現代生活的世界﹔二樓相對更為專業。設計時,究竟是一樓‘輕’、二樓‘重’,還是反過來,我們也經過斟酌,考察其他城市的知名專業書店。經過公司內部年輕人的討論,決定了現在的布局”,程犁說。
在學術書苑東北角有一方特色空間“學者書房”,重點陳列國內當下人文學科頂尖學者和優秀青年學者的主要著作、推薦圖書,每季度更新一次。今年3月過世的著名出版人、上海文史館館員金良年先生的1000余種學術性藏書按其書房原樣陳列。
三樓為“淘書樂園”,與上海舊書店攜手,4000余種特價書和23000余種舊書等匯聚而成的書海,讓讀者盡享“淘書”之樂。四樓的“敦煌空間”是孩子們的天地,“古籍小劇場”就位於此。沿三樓至四樓樓梯處的沙漠造景,讓書店風格一變,在融合《鹿王本生圖》、“三兔共耳”“舞樂飛天”元素的手繪洞窟壁畫和藻井等視覺藝術烘托下,好像一路沿著河西走廊,走進神秘瑰麗的大漠敦煌。
服務與體驗是古籍書店此次升級的重點,開業后將推出服務60歲以上長者的99元“博雅閱票”﹔面向中青年白領特設以習字臨帖、療愈冥想、傳統健身等形式為主的“浮生一小時”品牌活動﹔面向青少年,不僅有“古籍小劇場”,還將策劃推出“古籍小書童”“尋根覓家源”等特別活動。
書店有專屬香——揚州省級非遺制香大師運用古方古法結合書香、紙香、油墨香手工調配而成的“博雅”人文香﹔有專屬音樂——上圖公司所藏古琴譜中的一曲《列子御風》改編后成為書店的背景音樂,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合作的“天空音樂匯”品牌活動將在屋頂花園不定期舉辦。
書店還將嘗試“深夜模式”,5月起每月最后一周周六通宵舉辦“古籍書話夜”,“遇見小八雅”“詩酒話江湖”“中醫小課堂”“夜讀古典名著”等主題內容將輪番舉辦。書店延續14年的閱讀品牌活動“海上博雅講壇”也將升級細分為“海上敦煌”“海上中醫談”“藏書三人行”等板塊。
“可閱讀的不僅是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石洪穎說,希望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的讀者都能在書店找到傳統文化的樂趣。
記者手記
“閱讀濃度”與“生活密度”
4月23日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上海古籍書店煥新歸來。與此同時,在上海,很多關於閱讀的新鮮事正在悄然發生。
今天,來自重慶的書店品牌新山書屋將在前灘公園巷開出上海及華東地區首店。這家新店裡,餐飲與書+文創的佔比約為6︰4。新山書屋團隊希望,營業到22時的這方空間可以滿足城市人下班后的“生活四小時”,閱讀、用餐,喝咖啡、品小酒,參加現場活動,甚至買到新鮮水果。
“我們不追求網紅風格,在內容基礎上滿足用戶的文化需求、生活需求,展現書裡書外的美好生活。”新山書屋編輯部負責人江夢怡說。
新山書屋創始人之一李暉感慨,在上海這座擁有全球最多咖啡店的城市,如何實現“閱讀濃度”與“生活密度”的平衡,是對團隊的考驗。
“如果說過去的閱讀,是紙面上對文本的閱讀,現在更多的是體驗與感受。”中信出版集團文學事業部的王雨說,他們與上海兩家商場合作的口袋書聯動活動幾乎是“一拍即合”,“如今的實體商鋪不僅作為銷售方存在,也在向生活體驗空間轉型,而圖書天然具有場景性”。
要有“閱讀濃度”,也要有“生活密度”,無論是對書店還是出版業而言,找到文化與商業之間的微妙平衡點,找到屬於閱讀的生活入口,或許方是可持續之道。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施晨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